【三下乡】以匠心守护古桥遗产 用脚步延续千年文脉 ——土木学院暑期“三下乡”遗产古桥保护团队活动纪实 |
发布时间: 2025-08-18 浏览次数: 61 |
本网讯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引导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安徽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古桥遗产保护团队的师生们怀着对历史的敬畏与专业的热忱,在安庆市的群山碧水间奏响了一曲文化传承的青春乐章。这支由周宇、李婉琳、马智鑫老师带领的实践团队深入潜山、太湖、怀宁、宿松、桐城等地,聚焦23座遗产古桥开展系统性保护调研,通过“科学勘察+历史溯源+红色铸魂”的立体实践模式,为古桥“把脉问诊”、为文明“存档护根”,以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青年守护文化根脉的责任担当。 科技赋能,精准勘察智护古桥 团队采用“传统技法记录+现代科技加持”的方式,对23座古桥展开全方位“健康评估”——人工记录榫卯、拱券等工艺细节,通过无人机航拍分析整体形变,构建起“传统与现代互补”的勘察体系。 在落马桥的勘查现场,队员们发现这座位于潜山市余井镇黄岭村的清代石拱桥隐患突出:主拱西侧第三块拱石存在1.3米纵向裂隙,桥面因地基沉降倾斜度达4°,桥底藤蔓深入石缝导致风化加速。队员们当即标注“一级保护优先级”,并提出:先除藤蔓固裂隙、再用糯米灰浆补拱券的分级方案。 在太湖县陆冲古石拱桥,队员们通过AI图像识别比对历史照片;宿松县长铺镇东郊祝家桥的石缝中检测出微生物侵蚀痕迹,团队结合当地石材特性,建议采用“草木灰溶液涂刷”的传统防腐法。这些科技手段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勘察效率,更为古桥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展现了土木学子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古今对话,传承千年造桥智慧 团队成员不仅关注古桥的物理状况,更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历史文化价值。在桐城紫来桥畔,周宇老师指着桥体的“悬链线拱型”现场授课:“古人通过观察绳索自然下垂的形态设计拱券,让桥体各截面均匀受力,这种‘道法自然'的智慧,比西方悬链线理论早了300年”。队员们抚摸着桥身历经沧桑的石板,对比潜山万涧桥的“五孔联拱”,领悟到“一桥一技、因地制宜”的造桥理念。桐城状元桥的当地老人讲述:“这座桥不仅是路,更是村里的‘文脉符号',谁家孩子上学,都要走桥上过,图个‘金榜题名'的彩头”。在怀宁县孔雀桥,队员们结合《孔雀东南飞》的爱情故事,发现桥体石雕“连理枝”图案与古诗意境完美契合。一座古桥的背后总有些美好的寓意,正如队员黄上伽所说:“古桥不是冰冷的石头,而是活着的文化课本。” 红色印记,桥身见证信仰力量 在调研过程中,团队还特别关注了古桥的红色文化元素。在太湖县北中镇明珠村的红军桥畔,队员们触摸桥身弹痕,聆听1930年红军激战的故事,感受到古桥作为红色血脉见证者的厚重历史。 宿松县趾凤乡的宋明古桥更显神奇:修缮时在桥体内部发现嵌有五角星的青砖,经考证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村民自发修补时所嵌,古老桥身由此成为跨越时空的 “红色载体”。吴宇唅同学感慨:“从战火中的守护到和平年代的传承,五角星始终是桥身上最亮的精神坐标。”这种红色精神的传承,不仅增强了队员们的爱国情怀,更为古桥保护注入了精神动力。 青春答卷,文脉永续挺膺担当 此次“三下乡”活动,不仅是一次对古桥遗产的深情守护之旅,更是一场青年学子将专业知识与社会责任深度融合的成长盛宴。遗产古桥保护团队以科技赋能古桥保护,穿梭于群山碧水间,跨越1400余公里,为23座古桥精准“把脉”,留下近2万字的《安庆市遗产古桥保护报告》,用细致入微的勘察与科学合理的建议,为古桥的“健康”保驾护航,实现了从课本到田野、从技艺到文脉的跨越;桥梁交通荷载团队则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针对古桥在当下交通环境中的承载能力展开深入研究,通过实地测量、模拟分析等手段,为古桥适应现代交通需求提供可行性方案,完成了从理论到实践、从保护到合理利用的跨越;桥梁风险评估团队聚焦古桥潜在风险,运用先进的风险评估模型和技术,对古桥可能面临的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等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制定出针对性的风险防控策略,达成了从风险识别到防控、从短期保护到长期存续的跨越。 三个团队各有所长,未来,他们将继续在各自领域深耕细作,跟踪古桥修缮进展,关注桥梁交通荷载变化,完善风险评估体系,为乡村振兴中的桥梁保护贡献青春力量。(文/图:李婉琳、王智涛;视频:左佳乐;一审:叶训;二审:马智鑫;三审:王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