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踏古寻踪解文化密码 红色浸润植青年担当——土木学院暑期“三下乡”实践团宣城行纪实 |
发布时间: 2025-08-03 浏览次数: 108 |
本网讯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广大青年寄语精神,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安徽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防焰固梁,薪传古安”调研团队赴安徽宣城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循着古建肌理、红色足迹与专业对话,在踏古寻踪中解码文化密码,在红色浸润中厚植担当,在研思共进中凝聚保护良方,为皖南文化遗产保护注入青春力量。 踏古寻踪:解码千年建筑智慧 团队首站走进水东老街,从隋唐聚落到明清商埠,在“下店上宅”“前店后坊”的街巷格局中,触摸皖南古镇商贸文化的鲜活印记。随后深入查济古建筑群,聚焦“四梁八柱”木构体系,细致探查德公厅屋的元代架构、宝公祠的明清雕饰,记录木柱腐朽、梁架沉降等安全隐患,解码徽派“四绝三雕”的工艺精髓。 在棋盘村,团队探寻“棋盘布局”中北方营造技艺与徽州特色的融合密码,惋惜叙伦堂拆毁的遗憾,更坚定古建守护决心;黄田古镇“船形村落”的“天人合一”理念里,“四水归堂”天井的排水智慧、马头墙的防火功能,让成员们深刻体会古人与自然共生的建造哲学。从水东老街到黄田古镇,团队用脚步丈量12平方千米的古建群,记录下砖木结构缺陷、消防通道狭窄等30余项调研数据,为古建保护积累第一手资料。 红色铸魂:传承先辈革命精神 “叶挺将军在皖南的108天,写下了多少封作战电报?”在新四军纪念馆,队员们的目光被展区内泛黄的手稿吸引。讲解员介绍,这些字迹里藏着将军在艰苦环境中“运筹帷幄、抗击日寇”的决心,而锈迹斑斑的指挥刀、简朴的粗布军装,更让“坚定信念、不屈斗争”的精神变得生动。在“军民鱼水”展厅,一张 “村民为新四军送粮”的老照片,让队员们热议起“红色基因如何融入当代乡村振兴”。 陈氏老宅的参观则让红色记忆与建筑文化深度交融。这座“四水归堂”的徽派宅院,曾是大地主无偿捐赠的新四军指挥部。队员们抚摸着门板上模糊的弹痕,听文保人员讲述“战士们在天井议事、在阁楼藏文件”的往事。马头墙的防火功能在此刻有了新的意义——它不仅守护着建筑本身,更曾守护过革命火种。“古建是历史的容器,而红色故事让这容器有了灵魂。” 队员的感悟道出了此行的深层收获。 研思共进:凝聚保护实践良方 实践中,团队始终以专业对话破解保护难题。首赴景县住建局与相关领导及设计院专家围绕古建筑消防保护、结构安全与消防安全展开深入交流,为调研工作夯实专业基础。大家围绕查济古镇保护难点,确定“木构保护+消防安全”核心方向;再访住建局时,与消防专家、设计院工程师探讨“不改变文物原状” 原则下的消防改造方案——传统防火水缸与现代喷淋系统结合、木质构件防火涂料选用标准等专业建议,为调研锚定精准坐标。 在泾县中医馆,团队实地观摩现代消防验收流程,从烟感探测器联动排烟风机的智能响应,到隐蔽式喷淋头与传统吊顶的巧妙融合,直观学习“现代技术适配古建保护”的实践路径。针对查济木构腐朽、黄田消防通道占用等问题,团队结合调研数据与专家建议,初步形成“传统修缮技艺+现代安全技术”的保护方案框架,为当地提供可参考的实践思路。 此次实践中,团队既记录下古建木构的每一道裂痕,也铭记着红色展厅的每一段往事;既带回300余张建筑细节影像,也凝结出含具体保护建议的调研报告。返程途中,团队成员再次看到了正在修缮的徽派古民居群,这是文物保护领域的生动实践,工程既注重原貌修复,又融入现代安全防护技术,虽然部分工序仍在进行,但大家对这些文化瑰宝的焕新重生充满期待。正如团队成员所言:“三下乡的意义,正在于让青春脚步与文化传承同频,让专业所学与基层需求共振。”未来,团队将持续完善调研成果,为皖南文化遗产保护贡献青年智慧。(文/图/视频:范瑾、魏泽同、曹芮嘉;一审:叶训;二审:马智鑫;三审:王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