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广大青年寄语精神,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安徽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皖南乡村桥梁交通荷载调研实践团”一行,以“技术护航桥梁安全,青春赋能乡村振兴”为主题,深入安庆潜山市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对城区21座大小桥梁进行“全面体检”,用专业行动守护百姓“脚下安全”。

桥梁调研:践行专业,服务民生
团队聚焦桥梁交通荷载与实际安全状况,带着“摸清现状、服务民生”的目标,制定了科学细致的调研方案。每座桥梁的调研都严格遵循标准化流程,队员们分工明确,相互配合。

四天时间里,团队按计划穿梭于潜山城区的桥梁之间,脚步遍布21座桥梁:前两天的桃园桥、东关巷便民桥和梅河桥等11座桥梁覆盖了便民通道、主干道桥梁等多种类型;第三天,新西河大桥、车轴寺大桥和利民大桥等6座桥梁的调研,将范围延伸至城市外环线,填补了区域空白。同时进行了相关有限元软件的分析,力求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

座谈交流:多方探讨,闭环实践
两次座谈会宛如“实践课堂”,让团队成员收获满满。在天柱山管委会座谈时,工作人员系统阐述景区道路桥梁交通荷载现状与协同管理,学生们由此了解到桥梁承载力评估、动态监测技术等在实际场景的应用。潜山市公路运输管理局座谈中,负责人通过政策解读和案例分析,介绍了地方桥梁建设管理的资金筹措、管养标准及未来规划。学生们就调研问题踊跃提问,在工作人员耐心解答下,不仅掌握了相关规范要求,还学会了将有限元分析等课堂知识与实际管养需求结合。两次座谈使学生从政策制定者、管理者视角,系统理解桥梁安全全生命周期管理要点,实现了从“书本知识”到“实战能力”的转变。

红色铸魂:缅怀先烈,感悟担当
潜山烈士陵园入口处,革命烈士纪念碑巍峨矗立,“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在晨光中格外庄重。队员们自发整理好衣襟,列队站在碑前,低头默哀。沿着青石板路往里走,烈士事迹陈列馆里的展品静静陈列:泛黄的书信里藏着对家人的牵挂,磨损的步枪上留着战斗的痕迹,黑白照片中年轻的脸庞带着坚毅的笑容……书本上“革命先烈”的抽象概念,此刻化作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的抉择与牺牲,让队员们对“家国”二字有了更沉重的理解。
三下乡的日子里,他们看过乡村的发展,听过百姓的故事,而在这最后一天,他们触摸到了这片土地最深沉的根脉——正是无数先烈的牺牲,才铺就了今日的安宁与繁荣。

数据深耕:深化分析,贡献力量
此次调研不仅让队员们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更通过第一手数据的积累,为潜山市桥梁维护、改造提供了重要参考。谈及后续计划,团队负责人表示,队员们将对收集到的车辆通行数据、桥梁结构信息及民意反馈进行多维度交叉分析,系统梳理不同桥梁的荷载特征、结构现状及民生诉求,最终形成兼具数据支撑与实操建议的调研报告,及时反馈给当地相关部门。“期待这份凝聚着实地调研心血的报告,能成为当地桥梁安全评估、维护方案制定的‘数据指南’,为潜山每一座桥梁的‘健康档案’添上关键一笔,让百姓脚下的每一段路程都更安心、更通畅。”


此次实践中,队员们用脚步丈量桥梁跨度,用专业记录民生需求,不仅让土木工程的专业价值在服务民生中落地生根,更以青春之力为潜山市桥梁安全治理注入了精准施策的智慧。这份来自安徽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学子的实践成果,正持续转化为守护城市交通生命线的动能,为地方发展贡献着属于新时代青年的专业担当。文/图:李婉琳、金继保;一审:叶训;二审:马智鑫;三审:王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