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以专业守护桥梁安全 用脚步丈量责任担当 ——土木学院暑期“三下乡”桥梁风险评估团队活动纪实
发布时间: 2025-07-19 浏览次数: 17

本网讯  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深化产教融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安徽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风险评估团队的师生们用专业与热忱,深入安庆潜山市,开展为期5天的桥梁安全调研,通过专业评估+文化寻访+红色教育的立体实践模式,为当地桥梁安全把脉问诊,以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科技赋能:精准评估桥梁安全

在周宇老师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潜山市20余座桥梁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体检”。团队采用人工检测与无人机航拍、AI智能识别相结合的方式,高效、精准地识别出桥梁的病害与隐患。在检测桥梁周边认真展开问卷调研,寻求附近居民意。

在皖山路后河桥评估现场,队员们发现桥下电源线与燃气管道交叉并行,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在东关便民桥,团队详细记录了桥头杂草丛生、生物侵蚀严重、石质护栏裂隙较大等问题,并提出了“优先整治”的专业建议。

古今对话:传承桥梁文化精髓

在调研过程中,团队不仅关注桥梁的物理安全,更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价值。桐城紫来桥畔,周宇老师现场解析代工匠的智慧结晶:桥梁两侧的悬链线设计不仅美观大方,更重要的是能够确保桥梁各截面主要承受压力,从而大大增强了结构的稳定性,更令人叹服的是桥梁下部结构的精妙设计。古代工匠在主石板下方巧妙地铺设了两层辅助石板,这种构造充分运用了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的原理,既有效降低了桥面的挠度,又显著提升了桥梁的整体承载能力堪称古代力学的活教材。文庙状元桥上,队员侯嫣触摸桥身感慨:古代学子独占鳌头的荣耀,与今天我们追求专业精进的精神一脉相承。六尺巷中的谦和故事,则让队员们深刻理解了工程伦理的人文内涵,增强了文化自信与历史责任感。

青春答卷:523座桥的实践硕果

通过五天的实地调研,团队根据“桥梁风险初始评价指标及评分标准”对检测桥梁进行打分,累计完成23座桥梁风险评估,形成近1万字调研报告,详细描述了对每个桥梁的风险分析、潜在事故类型分析和建议管控措施。王彦博同学在日记中动情描述:“那些斑驳的桥栏,是岁月写给工程师的情书,提醒我们既要传承匠心,更要创新守护。”目前,团队正将调研数据转化为可视化风险图谱,以便后续持续跟踪桥梁维护进展;同时,以此项目为基础,参加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茅以升公益桥——小桥工程’设计大赛”,确保实践成果真正落地生根。


本次“三下乡”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专业技能的锻炼,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与责任的担当。实现了从课堂到现场、从理论到应用、从学习到服务的三重跨越。队员们不仅提升了专业技能,更培养了心系民生的社会责任感。正如团队李婉琳老师所言:“新时代工程技术人才要既懂专业,又怀大爱,在服务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未来,团队将继续深化实践成果,为乡村振兴和基础设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文/图:李婉琳、刘欢、左佳乐;一审:叶训;二审:马智鑫;三审:王媛)







皖ICP备020545号 Copyright 2010 安徽建筑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