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加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的课程建设,统一教学理念、充实教学内容、深化教学方法的改革,推动师资队伍建设,特制订本课程建设规划。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作用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文件)的精神而设置的思想政治理论公共必修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核心课程。《概论》课主要对学生进行毛泽东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教育,提高其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了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为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自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一代新人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二、课程建设的现状分析
本课程在我校所有专业学生第三学期、第四学期开设,共设置(总课时)96学时,包括理论教学56学时和实践教学40学时。本课程的教学团队以概论教研室为主,概论教研室现有专兼任教师11人(李齐全、周叶君、王勇、周庆九、马克家、马宾、李万银、吴珍、郑俊、张弢、雷雪芹),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11人。从目前来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团队是一支学历层次较高,科研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在学院的整个教学科研活动中,不断地发挥着积极地影响作用。
本课程主要有两个难点:其一来自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与高中政治课本相似性较大,基本内容重叠较多。课程内容丰富,涵盖广泛,从历史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到内政、外交、国防、党建,以及革命、改革、发展、稳定等均有所涉及,难以把握侧重点。部分教学内容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明显脱节,增加了《概论》课程的教学难度。其二来自教学效果。如何把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讲深讲透,讲明白讲清楚;处理好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保证既要把理论讲清楚,又避免纯理论的枯燥无味,既要联系实际,又要避免脱离理论的空谈,增强本课程的实效性。
本课程目前存在的不足:第一,如何做到教学与当前的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的紧密结合,使这门课程的教学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针对性。第二,如何脱离思想政治理论课比较枯燥的通病,使课堂氛围活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课堂满意率,使这门课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课程。第三,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学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其特有的教学规律,同时当前教育的环境和教育的对象均有较大的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对之必须有深刻的认识和研究,这就必须以教学研究为依托,并将教学经验、特点、成果进一步系统化和理论化。
三、课程建设思路与目标
建设思路:
从工科院校学生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入手,依托弘扬核心价值观名师工作室平台,坚持“一个中心,两个结合,三个贴近”的理念,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心,坚持“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一般教育理念”和“意识、信念、责任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理念”相结合,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三贴近原则,从注重知识和理论体系的传授转向重视对学生认知、情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上。
总体目标:
坚持创新观念、树立精品意识。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加强课程网站建设,拓展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强化教学研究,规范教学管理,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课程和省视频公开课,完成安徽省教育振兴计划重大建设项目:弘扬核心价值观名师工作室----工科院校“概论”课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在课程管理体制机制、科学规范建设、教育教学研究、教材教辅建设、教育教学手段、学生自主学习、网络立体教学、考试考核方法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充分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培养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1、知识目标和任务:
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观点、立场及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坚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2、能力培养目标和任务:
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认识当今中国的实际、时代特征和当前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使学生把学习科学理论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把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其创新精神与社会实践能力;
引导学生透过现象进行理论抽象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启迪和训练,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为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情感、价值观培养目标和任务:
通过教师坚定的信仰、饱满的精神、生动的语言、严密的逻辑、透彻的说理、丰富的感情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增强“概论”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他们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坚定他们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增强掌握和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自觉性,承担起历史使命,把他们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并理论联系实际,及时分析热点社会问题,帮助学生在重大政治问题上明辨是非。宣传正能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建设内容
1、课程总体设计
(1)理论教学设计: 根据《概论》课程特点,理论教学主要采取专题教学、案例教学、结合网络课堂教学、任务导向教学等方式开展,在专题教学组织中应突出重点,增加互动,启发思维,采用提出问题-讲解问题-辩论问题-解决问题-理论和实际论证,使学生在此过程中掌握课程内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知识和思想素养。
(2)实践教学设计: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教学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结合、学期内与学期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过课内讨论、辩论、撰写小论文,课外参观、调研,假期社会实践、工厂实习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强实践教学的效果。不仅与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博单位,还在工厂公司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使实践教学基地化、多样化、实效化。
2、教学内容优化
根据知识、能力、情感和价值观培育的目标需要,整合优化教学内容,突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加大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改革的力度,力求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理论体系。
3、课程标准制定
根据课程总体设计要求,制定符合该课程的课程标准,主要包括课程定位、课程学习目标、课程教学方案、课程考核建议、实践教学等方面内容。
4、教学资源建设
建立本门课程的教学资料库,进一步完善教案和教学课件,不断更新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和视频资料等,充实教育教学素材,实现资源共享。建立课程网站,将形成的教案、课件、案例、学习指导,重点难点解析、音像视频资料等教学资源以及其他教学基本素材等放在网站上,供学生自主学习,努力做到本课程能全面网络化点,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
5、考核方式改革
将《概论》课程考核分为三个部分:课堂理论学习、社会实践以及学生日常行为。通过笔试,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掌握的程度,对学生形成扎实的理论功底起到督促和指导作用;对社会实践环节进行监督和考核,并赋予2个学分。建设更新试题库,引进机考软件,将机考与期末考试、平时学习表现相结合进行综合考核。
6、教学团队建设
(1)定期安排教师参加各层次业务培训学习。每年都安排教师参加国家及省组织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培训,组织教师到省内外兄弟院校调研,加强交流,学习先进经验,共同研究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不断提高教学和理论研究水平。
(2)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为新教师配备指导教师,发挥老教师传、帮、带的作用,鼓励青年教师参加校教学技能比赛。
(3)坚持集体备课。实行集体备课制度,讨论教学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定期组织教师学习党和国家的新理论、新政策,邀请校外专家作报告,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定期组织教学观摩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