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11月5日至6日,建筑与规划学院组织教师党支部、研究生党支部和本科生班级代表共赴舒城县汤池镇,开展为期两天的“耕读塑风骨,沃土育匠才”党团共建主题实践活动。在学院党委组织员唐劲松、副院长聂玮带队下,师生深入田间地头,将课堂延伸至乡村一线,推动教风学风建设与乡村振兴实践深度融合。

党建领航:村部课堂融通理论国情
在汤池村村委会,一场融合政策解读与在地实践的党课生动展开。景观系教师党支部书记谢昕云结合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阐释教风学风双向提升的现实意义;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孟令豪围绕党员先进性,强调实践对学风建设的带动作用;我校派驻汤池村第一书记侯为民系统梳理学校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工作脉络,为师生理解乡土实际提供政策视角。这场“田间党课”通过把理论宣讲搬到乡村一线,实现了党建与国情教育深度融合。

红色溯源:专业视角解读时代精神
在汤池镇的实践活动中,师生集体前往新四军第四支队旧址与万佛湖景区开展沉浸式教学。风景园林学科带头人冀凤全教授在现场讲述新四军第四支队在舒城的革命历程,并结合专业视角,解析龙河口水库如何从水利工程发展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万佛湖的生态变迁。他深入阐释了“淠史杭精神”——即艰苦奋斗、科学创新的治水理念,及其对当代景观规划与生态保护的启示意义,引导师生思考红色文化、水利工程与风景园林专业的融合价值。

深夜班会:思想碰撞激发学风自觉
党员教师、研究生党员代表与2024级风景园林班全体同学利用晚间时间,围绕“如何涵养班风、提升学风”展开激烈讨论。班委成员带头开展自我剖析,他们从课堂纪律、团队协作到学习态度逐一查摆问题;研究生党员结合自身经验,就本科生阅读习惯培养、作息时间管理等提出针对性建议;辅导员李芬老师强调,学风建设需以班风引领学风,将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自觉,通过常态化深度交流推动班风学风实效提升。

一线耕读:劳动实践锤炼务实作风
在最后的劳动实践环节,师生集体走进学校对口帮扶建设的现代化蔬菜大棚,开展沉浸式农耕体验。大家依次参与拔草、除虫、采摘等环节,在亲手劳作中理解农业生产的不易与科技农业的创新价值。农业大户对比传统种植与现代农业的差异,重点说明绿色防控、节水滴灌等技术如何实现“减药增效”。通过这种“田间课堂+能手带练”的模式,师生不仅锤炼了务实作风,更在实践中深化了对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的认知。

副院长聂玮在总结中指出,本次实践活动以“党团共建”为抓手,以“耕读结合”为路径,将劳动作为链接理论与现实的纽带,推动“教风—学风—作风”三重提升,实现了知行合一的育人目标。(文/图:谢昕云、杨智超、孟令豪;一审:李芬;二审:聂玮;三审:吴运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