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学院新闻
蕴山故里,同心筑梦:皖港青年乡村振兴研修行动在我校落幕
作者: 吴运法       发布日期: 2025-10-20       浏览次数: 12

   香港青年指尖轻抚光启堂的徽式窗棂,安徽学子娓娓道来榫卯结构的匠心智慧。一场跨越山海的对话,让年轻的心灵在徽风皖韵的乡土深处,读懂中华文明的厚重与辉煌……

▲ 皖港青年乡村振兴研修行动在嵩寮岩村启幕

   金秋十月,位于大别山北麓的六安市东河口镇嵩寮岩村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这座静谧的小山村是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民革创始人之一朱蕴山先生的故乡。来自香港大学与安徽建筑大学的师生们汇聚于此,开启蕴山故里,同心筑梦为主题的乡村振兴研修活动。活动由安徽江淮绿色发展研究中心副理事长朱晓云女士朱蕴山先生孙女、香港大学松田直则教授安徽建筑大学共同发起,汇聚两地专家与青年的智慧,在专业实践与文化寻根中架起对话的桥梁。

踏访红色足迹,溯源家国情怀

清晨的嵩寮岩村薄雾轻拢,皖港青年首站走进朱蕴山纪念馆。手稿、信札与历史照片无声述说着这位爱国先驱波澜壮阔的一生。朱晓云在祖父遗物前动情说道:“每一件实物都是历史的见证,希望两地青年能从中读懂跨越时空的爱国情怀”。

▲ 两地青年与民主党派代表共同参观朱蕴山纪念馆

从投身光复会到追随中国共产党,朱蕴山先生一生以丹心报国。民革安徽建筑大学支部主委袁家德在参观后感慨,他的坚守让我们深刻理解何为‘家国天下’”。

 在安徽建筑大学侨联秘书长、建筑与规划学院副院长聂玮与香港大学园境建筑学部高级讲师麦咏诗的共同带领下,青年们对纪念馆及周边村落展开调研。麦咏诗指向远山与村落脉络说道:“规划不仅是空间改造,更要读懂土地的记忆。这里的山水格局与红色基因,是乡村发展最独特的底色”。

对话徽匠智慧,激活文化传承

   在安徽建筑大学校园内异地迁建的徽州古宅“光启堂”内,一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徐徐展开。这座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的老宅子不仅是徽派建筑的实物教材,更是安徽建筑大学师生开展传统文化传承的实践平台。松田直则教授驻足天井下感叹“这座建筑让时间可见——雨痕石阶、木材包浆,都是自然与人文共生的印记”。

▲ “光启堂”已成为徽派建筑文化传播的重要窗口

   “新徽匠学堂秘书长、皖港两校共同校友朱屠昊先生展示了团队研发的研学产品“乐·在徽州”。该产品通过3D打印复刻“徽州村落的类型学构件,让参与者能够亲手搭建属于自己的徽州村落,启发青年思考传统智慧的当代转译

   朱屠昊解释:“我们以技术降低认知门槛,让青年在动手拼合中理解传统营造智慧。”安徽省徽派建筑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民盟成员钟杰指出:“科技让抽象的空间句法变得直观,为徽派建筑文化传承提供了新路径”。

汇聚皖港英才,共策乡村未来

   活动收官之日,皖港青年乡村振兴研修成果汇报会在安徽建筑大学建筑馆举行。两地学子针对朱蕴山纪念馆片区的规划方案进行专题汇报。学子们针对朱蕴山纪念馆片区规划提出“红色研学+数字传播”方案,建议结合短视频平台推广红色文化。

▲ 香港大学学生汇报朱蕴山纪念馆片区规划方案

   安徽省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冀凤全教授在点评时强调方案需兼顾生态性与地域性,可以借鉴传统皖西大屋的营建智慧,让乡村振兴既保留乡土肌理,亦焕发现代活力东河口镇便民服务中心主任谢高欢表示,当前镇域正推动“农文旅”融合,方案可串联黄大茶制作技艺体验馆、朱蕴山纪念馆等节点,形成产业联动效应。

   此次汇报不仅展现了两地青年对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深入思考,更通过校地协同、多方参与的机制,为嵩寮岩村的振兴路径提供了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价值的思路。正如嵩寮岩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朱开泉所言:青年的创造力是弥合传统与现代的关键。这类跨地域、跨行业的对话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深化文化共鸣,厚植家国认同

   随着香港开启由治及兴新篇章,香港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呈现结构性提升。这次皖港青年交流活动,通过三天的密集互动,为香港青年搭建了认识祖国、了解传统文化的桥梁。这种文化交流不仅让我们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帮助我们建立起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一位参与活动的香港学生如是说。

▲ 多元主体参与的皖港青年乡村振兴研修行动

   聂玮表示,学校将致力于构建更广阔的交流之桥,让港澳同胞与海外侨胞在深度的实践互动中,筑牢与祖国血脉相连的情感认同。这场跨越山海的对话,已然将文化的种子深植于心,正在催生家国认同的繁茂根基。(图文:王思捷、彭智敏、聂玮;一审:高侠;二审:聂玮;三审:吴运法)

 


联系我们 | 版权说明
版权所有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COPYRIGHT© 201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