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栏目(不发文)
新闻动态
我院陈星老师在毒理学领域中科院1区期刊《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发布时间: 2025-10-19 浏览次数: 10

本网讯 尾矿库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是矿区环境治理中的关键问题,准确识别污染来源并评估其生态与健康风险,对实施精准修复策略至关重要。传统源解析方法在识别具体污染源方面存在一定局限,难以实现精准定量。因此,引入非传统稳定同位素技术,发展高精度源解析方法,对揭示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陈星老师在该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在环境毒理学与安全领域知名期刊《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中科院1区,影响因子6.1)在线发表了题为“Source apportionment and risk assessment of heavy metal contamination in soils surrounding the tailings based on copper isotopes”的科研论文。陈星老师为共同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安徽建筑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

研究以铜陵水木冲尾矿库周边土壤为对象,系统分析了以铜为主的重金属污染特征,并首次联合运用铜同位素(δ⁶⁵Cu)与混合端元模型,实现了土壤中铜污染的精准溯源与贡献率定量评估。研究发现,研究区土壤铜含量平均值达1226.1 mg/kg,远超背景值,污染程度严重。同位素分析表明,尾矿库是土壤铜污染的主要来源,贡献率达70%。生态风险评价显示,铜、镉、锌为主要污染元素;健康风险评价指出,砷与铬是主要潜在危害元素,但总体非致癌与致癌风险均在可接受范围内。该研究构建了“同位素溯源—风险评估—源贡献量化”一体化方法体系,为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精准管控与修复提供了新思路与科学依据。(作者:陈星 一审:侯晓云 二审:黄健 三审:谢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