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七月流金,暑意正浓,青春逐梦,步履不停。为深入贯彻乡村振兴战略,助力乡村文化传承与建设,7月3日至6日,安徽建筑大学外国语学院“知行乡建”实践团来到了宣城市宣州区向阳街道开展了为期5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走入河北村,感受乡村情
在村委委员陈雨的带领下,队员们刚走入河北村,就被村口的照壁深深震撼到,“和美乡村村民三捐名单”10个大字赫然醒目。这座由村民自发捐资 124771 元、捐工 19 人、捐地502 平方米打造的村庄,与周边错落有致的田野相映成趣,既透着乡土社会的凝聚力,又在诉说着共建家园的赤子情怀。河北村是向阳街道重点推进的2025 年省级精品示范村、培育村,以烟叶、粮油、桃子等农作物为特色种植业。如今这些特色种植已从零散走向规模化,村民正乐享美好生活。
随后,队员们陆续走进村民家中,与村中老人家们亲切交流互动。当听闻村民组长自掏3000元积蓄用于公共设施修缮、普通群众主动让地拓宽村道、生活拮据却毅然让出80余平米宅基地用于村庄规划建设时,大家不禁发出感慨:这就是河北村最动人的底色啊!
走访鲁溪村,善举暖人心
鲁溪村的故事由一个个普通村民的奉献精神书写。“三让围墙”的陈家义、“拆房让路”的丰有富、“患病仍捐款让树”的仲道平……他们用最朴实的行动诠释了“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在鲁溪村后备干部刘廖立的带领和介绍下,团队成员们来到鲁溪村,它是向阳街道2024年已经建设完成的和美乡村。沿着蜿蜒的乡间小路,队员们亲眼目睹了鲁溪村在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崭新容颜。曾经的泥泞小道如今已被整洁的水泥路取代,道路两旁绿树成荫,鲜花盛开,一排排崭新的民居错落有致,村口的池塘清澈见底,波光粼粼,倒映着蓝天白云,一幅宁静而美好的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在走访过程中,实践队员们深入村民家中,与村民们亲切交谈,倾听他们的故事和心声,深刻地感受到乡村振兴战略给鲁溪村带来的巨大变化,也更加坚定了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决心。走访结束后,24级英语专业李若彤在实践日记中写道:“课本上的乡村振兴是文字,脚下的振兴是鲜活的生活。”
这些平凡村民的善举深深触动了队员们,让他们深刻领悟到:伟大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传奇,而是融入日常的坚守;英雄从不是高不可攀的符号,而是千万普通人的挺身而出。
走进板桥村,产业酿甜蜜
板桥村依托当地独特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产业“宣板西瓜”。在向阳街道团工委书记王澳的带领下,队员们走进西瓜种植大棚。已是七月,棚内西瓜已经不多了,藤蔓间藏着的西瓜圆润饱满、大小均匀,翠绿的瓜皮上纹路清晰,仿佛在诉说即将成熟的喜悦。通过村干部的介绍,队员们了解到当地瓜农有20多户,种植西瓜面积近800亩,实现增收近400万元,板桥西瓜成为了村民增收的“甜蜜产业”,也是板桥村一张响亮的名片。
在板桥村调研的这天,体感温度高达40度,炎热难耐,但瓜农依旧守在路旁的摊位前。通过实地走访,队员们亲自感受到这里因产业发展而焕发出的蓬勃生机。大家一致认为这一粒粒西瓜籽串联起的产业链,不仅是承载着村民对好日子的向往和期盼,更是成为板桥村撬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支点。“宣板西瓜”不仅是舌尖上的甜蜜馈赠,更是板桥村人共奔致富路的生动见证。
拜访非遗人,接力传薪火
在调研的期间,实践团队还有幸拜访了皮影戏非遗传承人姜立祥老先生。多年来,他执着地守护着这份古老的艺术。在姜立祥家中,他向队员们展示了其精心用牛皮制作的皮影人物——内臣的朝服、将军的铠甲、宫廷娘娘的凤冠等等;又向队员们详细介绍了他与皮影戏的渊源以及皮影的制作工艺。最后,在姜立祥的指导下,实践队员们还亲身体验了皮影戏的表演过程,现场气氛热烈,笑声不断。
临别之际,姜立祥感慨道:“如今愿意学皮影戏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这门古老的艺术怕是要失传了。真希望年轻一代能多关注传统文化,把它们好好传承下去、发扬开来。” 这番话让在场的人深受触动,大家纷纷表示,今后定会用实际行动为非遗传承添一份力,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皮影戏这一传统艺术瑰宝。
以青春笔触,书写乡村振兴时代答卷。此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让外国语学院“知行乡建” 实践团队在行走中深切领悟,和美乡村建设的根基,既扎在产业兴旺的沃土上,也长在文化传承的根系里,更在万千村民对故土的深爱与奉献中。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用镜头记录乡土之美,用文字传播振兴之声,让更多人看见和美乡村新动脉。(作者:樊远兵,朱高绮,邓思琦,魏萍,李若彤;一审:樊远兵;二审:汪令宇;三审:余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