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部署,扎实推进青年学子助力乡村振兴行动,7月4日至5日,经管学院“青春知行,菁琯助农”综合服务实践团14名师生走进舒城县汤池村、油坊村、三江村,通过爱心捐赠、专题座谈、调研走访、直播带货、思政宣讲等一系列活动,深度参与乡村振兴建设,为乡村发展注入青春动能与数智活力。
捐资座谈,共绘乡村发展新蓝图
在舒城县汤池村党群活动中心会议室,实践团与汤池村干部展开了一场深入而务实的座谈会。会上,双方聚焦当前乡村发展面临的难题,如部分农产品滞销、产业链延伸不足、销售渠道单一等问题,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剖析。汤池村挂职书记侯为民着重提出,希望将大学生劳动实践课程设计与当地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专业优势和创新能力,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实践团成员冯圣皓积极回应,建议延伸板栗等农产品的加工链,利用网络直播等新兴销售模式,扩大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为乡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与此同时,实践团在汤池村和油坊村分别开展了爱心捐赠活动。他们为当地的留守儿童送去了书包、文具、书籍等学习用品,希望为孩子们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助力乡村未来人才的培养。这一善举不仅温暖了孩子们的心灵,也赢得了村民们的一致赞誉。
直播带货,开辟农产品销售新渠道
线上直播作为宣传乡村文化、助力特色产品走向千家万户的有效手段,在此次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团分工明确,有“菁琯青年”宣讲团成员、有专注乡村振兴的“云上乡村”学生双创团队成员等。在舒城绿健山茶油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谢高平的指导下,大家围绕直播带货事宜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规划,从产品选品定价,到直播技巧传授、注意事项提醒,每一个环节都精心筹备。随后,在汤池村党群活动中心会议室,实践团开启了直播带货之旅。
汤池村的本土跑山鸡、葛根粉、应季辣椒,油坊村的小河鱼、菜籽油等特色农产品依次亮相直播间。在谢高平的指导下,实践团的成员迅速进入状态。尽管他们对直播流程还不够熟练,但凭借超强的学习能力和青春朝气,很快掌握了直播节奏。有的学生详细介绍每天跑山八小时、肉质紧实的跑山鸡;有的学生耐心讲解葛根粉的冲泡技巧。从农产品的生长环境到种植过程,实践团成员们用生动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将乡村的文化与故事娓娓道来,感染着屏幕前的每一位观众。短短两个小时的直播,共成交30余单,实现收入1000余元。这一成绩不仅是对乡村产品质量的肯定,更是青年助农实践的生动体现,彰显了“助农”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青年人用热情与实干助力乡村振兴的实际行动。
田间实践,感悟乡村产业坚守
为深入了解乡村特色农业的发展现状,实践团深入田间地头,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磅礴力量和乡村产业的坚守与传承。实践团走进汤池村蔬菜大棚进行调研,大棚里的番茄、西瓜等果蔬长势喜人,师生们近距离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并与当地农户深入交流。侯为民现场提出可创新学生劳动实践模式,邀请大学生参与后续种植、除草、管护、采摘等工作。这种模式既为大学生提供了劳动实践平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又为乡村产业发展补充了人力,实现了校地双向赋能、共同发展。
在三江村葡萄大棚和瓜篓子基地的实地参观中,实践团深刻感受到了乡村文化的坚韧与温暖。瓜篓子基地创始人向师生们详细讲述了自己当年毅然返乡开荒、吸引资金,到精心种植、迎来成熟收获的艰辛历程。在种植过程中,基地坚持采用滴灌技术与人工除草相结合的方式,以生态环保的种植模式保障瓜篓品质。此外,基地还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为当地留乡老人提供工作岗位,帮助老人们解决基本生活开销问题,让村民们在获得经济收入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关怀。
行走课堂,谱写青春担当新篇章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无疑是一堂生动且深刻的“行走的思政课”。实践团的成员们宛如一群充满好奇与热情的探索者,穿梭于田间大棚、葡萄基地以及那如诗如画的绿水青山之间。他们将乡村振兴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化作最鲜活、最生动的教材,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习与宣讲之旅。“菁琯青年”宣讲团成员苏晚晴,站在充满希望的田野上,以饱满的热情和真挚的情感,向大家讲述着乡村发展的崭新变化与辉煌成就。“深入田间地头,我们见证了生态农业的勃勃生机;每一次访谈,都是对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的深度思考··· ”。青年们用脚步丈量田野土地,用眼力捕捉乡土人情,将思政教育从课堂搬到了田间地头,让理论与实践真正交汇互融。
通过此次实践活动,学生们不仅深化了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解,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线上传播,让更多人看到了乡村振兴的蓬勃面貌和青年学子的担当作为。此次活动推动了社会实践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激励着更多青年学子投身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作者:余大纬、殷璐瑶、张鑫;一审:孙文 二审:帅英 三审:陈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