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晋超,管理学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自2022年入校以来,始终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路径,在教学赛场与三尺讲台间深耕不辍,探索出一条“案例贯通知识、思政熔铸匠魂”的育人之路,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教师的教育担当。在安徽建筑大学2025年度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中,凭借《国际工程管理》课程的鲜明思政特色与扎实育人成效获比赛二等奖。
破局课堂:以案例架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国际工程管理》作为工程管理专业核心必修课,涵盖跨国市场规则、合同管理、风险管控等复杂内容,传统讲授模式常导致“理论悬浮于实践”的困境。马晋超老师立足课程痛点,依托超星学习通、中国大学MOOC等平台资源,构建起“案例为脉—研讨为核—技术赋能”的研讨型教学模式,成为破解难题的关键钥匙。
“国际工程的每一个标杆项目都是鲜活的教材”。马晋超老师建立的多维案例库中,既有港珠澳大桥“零伤亡不搬家”保护中华白海豚的生态实践,也包含伦敦碗建设、沙特麦加轻轨项目等国际工程合同管理典型案例,还涵盖英吉利海峡隧道、迪拜塔等体现行业前沿的重大项目。借助线上交互平台与虚拟情境模拟,他将这些案例转化为“可进入、可参与”的教学场景,让学生直观感受国际工程中的技术标准、商务规则与管理逻辑,有效弥合了课堂与现场的距离。
铸魂育人:校训精神融入教学肌理
“课程思政不是附加题,而是专业教育的灵魂主线”。马晋超老师始终以学校“进德、弘毅、博学、善建”校训为引领,将价值引领无缝嵌入知识传授全过程。在解析港珠澳大桥案例时,他聚焦项目耗资保护生态的决策,引导学生理解“善建”不仅是技术过硬,更是对绿色发展理念的坚守;在讲解NEC合同“Partnering”合作理念时,通过分析国际工程各方协作模式,强化“弘毅”所蕴含的团队协作与责任担当;在探讨EPC模式推广问题时,结合行业规范对比,培育学生“进德”层面的职业道德素养。
这种“案例具象化、思政隐形化”的融入方式,让价值引领自然发生。学生在课程报告中写道:“从港珠澳大桥的生态保护实践里,我读懂了工程建设既要追求效率,更要守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底线”。这种认知转变,正是课程思政育人成效的生动写照。
以赛强能:赛场淬炼反哺常态教学
“每一次备赛都是对教学的深度重构”。在课程思政比赛备赛过程中,马晋超老师依托学院“磨课、研课、赛课”联动机制,反复打磨教学设计,将竞赛中积累的案例解析方法、互动技巧转化为常态化教学资源。他创新推行“案例解构—小组研学—成果转化”三阶模式:学生先拆解案例中的专业难点与思政元素,再以项目组形式模拟国际工程投标或合同谈判,最终形成兼具专业性与思想性的实践研讨报告。
这种模式不仅激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收获了显著育人成效。近年来,他指导学生在学科竞赛中取得良好成绩,参与教育部主题教学案例库项目建设,为后续教学提供了鲜活素材。
初心如磐:大思政格局下的育人坚守
“工程实践本身就是最生动的大思政课”。马晋超老师深刻践行“大思政”理念,将国际工程中的家国情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思想,转化为可感知、可践行的教学内容。在他看来,讲好中国工程故事,培养兼具国际视野与坚定信念的经管人才,是不变的教学初心。
从赛场获奖到课堂深耕,马晋超老师用案例串联知识与实践,用思政熔铸情怀与担当。正如他在教学总结中所写:“唯有以匠心打磨每一堂课,方能让教育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这份对教育事业的赤诚,正是新时代建大教师立德树人的生动缩影。(文/图:经济与管理学院;一审:孙文;二审:蔡弘;三审:彭志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