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暑期,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组织师生组建“红心筑梦·智探民生”等多个实践团队前往淮北、六安等地,开展了一场深刻的红色研学实践活动。师生们通过实地探访、聆听讲解,重温烽火岁月,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精神。
青砖黛瓦藏千年风华,实地探访续红色新篇
实践团首站来到淮北市烈山区,烈山区曾是淮北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饶镇赵氏宗祠,团队与当地宗祠老人深入交流,了解抗战时期当地民众“毁家纾难”、支援前线的感人故事。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赵氏族人毅然变卖祖产购置枪支弹药,组织子弟兵奔赴前线。泛黄的家书中,既有“男儿誓死保家国”的铁血誓言,也有“勤俭持家守祖训”的温情叮咛,字里行间透露着赵氏家风的深刻内涵。斑驳的碑刻前,他们驻足凝望,那些历经沧桑的文字仿佛在诉说着家国一体的深厚情怀。古老的训诫与青春的朝气在此相遇相融,迸发出穿越时空的思想火花。
草庙寻踪忆淮海烽火,躬身践行悟革命初心
在淮北市烈山区古饶镇草庙村——淮海战役中的重要历史见证地。青年学子们深入调研了草庙纪念堂、指挥部旧址等革命遗址,通过实物与影像资料,深刻感悟“听党指挥、依靠人民、团结协同、决战决胜”的淮海战役精神。青年学子与当地老党员深入交流,用镜头记录口述历史,用问卷收集红色记忆,在革命圣地接受了一场深刻的思想洗礼。
鄂豫皖间瞻红色胜迹,研学实践承先辈遗志
随后的实践过程中,团队来到六安金寨县,在金寨鄂豫皖纪念园,实践团成员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先后考察了红25军军政机构旧址、红军广场、革命烈士纪念塔等地。斑驳的青砖灰瓦间仿佛回荡着1934年红军将士的铿锵誓言。实践团成员凝视着复原的作战指挥室,在泛黄的电报文件前驻足沉思。感受着百折不挠、信念如磐的革命意志。
在大别山红色电影展览馆的光影交错间,黑白影像中年轻战士坚毅的面容,让人不禁想起那些为民族存亡而战的英雄儿女。登上红军阁极目远眺,连绵青山依旧,却早已不见当年烽火。民俗文化展览馆里,一件件朴实无华的展品,无声诉说着军民之间的鱼水情深。在庄严肃穆的纪念塔前,青年学子们肃立默哀,向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致以崇高敬意。
聆听英雄史承革命志,笃行书华彩继赤子魂
实践过程中,最让同学们受益匪浅的,是有机会聆听革命老同志李志华口述红色故事。他讲述了他父亲李仁甫与朱德总司令一起经历爬雪山过草地的革命岁月,一段段鲜活的口述历史,让书本上的历史变得生动而深刻。团队成员纷纷表示,“今天的和平安宁来之不易,我们青年一代应当珍惜当下,砥砺前行。”
苏维埃旧址铭烽火史,六区十四乡证红色心
走进花石乡大湾村汪家大湾的六安六区十四乡苏维埃旧址,映入眼帘的是古色古香的徽派建筑:青砖黛瓦、马头墙、深深院落,仿佛低声诉说百年前的风云岁月。这里曾是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指挥中心,组织群众、传递信息、协调战事,发挥了重要作用。展馆“红色的土地”板块通过照片、实物与情景还原,简陋桌椅、泛黄文书、手刻传单,件件展品,触动人心,展现了当年农民运动的澎湃力量。通过讲解,大家得知金寨为著名革命老区,解放战争时有1.1万余名烈士,其中大湾村65位(含多位汪氏族人),让人更加深刻的理解了“幸福来之不易”的内涵,大家纷纷表示,要学习革命先辈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新时代贡献青春力量。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电信学院组织青年学子走进革命老区,重走红色之路,不仅是一次红色寻根之旅,更是一次青春誓言的书写。青年们立志将抗战精神转化为奋进动力,用智慧与创新点亮老区振兴新征程,书写属于新时代青年的壮丽篇章。(作者:电信学院实践团,指导老师:孙晓庄、杨玲、楚君;一审:杨玲;二审:丁媛媛;三审:张润梅)
编辑:蒋芮;二审:谢炜;终审:徐庚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