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9月13日,学校在紫云路校区徽风楼二楼报告厅隆重召开教师表彰大会暨师德师风建设会议,会议表彰了我校2024年度师德标兵3名、优秀教师30名和优秀教育工作者17名。为进一步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激励老师们凝心聚力、勇立潮头,展现立德树人的良好精神风貌,本网刊登他们的优秀事迹,以期鼓舞大家见贤思齐,比学赶超,传承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书写育人新篇章。
刘书梅,女,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中共党员,安徽濉溪人。在《中国翻译》和《中国科技翻译》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校级科研项目1项,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1项,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1项;获得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6年度全省“三项课题”研究成果二等奖,获得2021年安徽建筑大学教师教学创新比赛校级三等奖,2022年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全国复赛一等奖,2024年安徽建筑大学教师教学创新比赛校级三等奖。所指导的学生2022年获得“外研社”全国大学生英语阅读大赛省级一等奖;安徽省大学生翻译大赛省级三等奖;2023获得外研社“理解当代中国”全国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英语阅读组赛项国家级铜奖。
2006年7月,刚刚入职安徽建筑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刘书梅老师欣喜而惶恐。欣喜的是她如愿成为一名高校教师,面对一拨“高知”的孩子,从教之路即将开始;惶恐的是作为一名从非师范类英语专业毕业的应届生,从校园到校园,她能否从一名合格的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老师。虽然七年的专业学习为教学工作做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对于她来说,新赛道的成长才刚刚开始。
积跬步:道虽长,行则至
身份转换:从台下到台上。读书的时候,导师曾经教给她一个朴素的道理: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至少要有一桶水,而语言学习,得有一湖水。工作后她发现,除了有这一桶水,还得会往碗里倒水,得学生能够接收,愿意接受。
彼时的她,每节课后必定要了解学生的反应,课程内容难易是否合适,节奏快慢是否适宜,中英文切换是否恰当,从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学习偏好的同学那里得到的反馈,帮助她更好了解学生分数上看不到的情况,不断改进教学中的不足。
从教学内容转换来看,刘老师认为英语学习既是知识更是工具。刘老师对英语学习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从来不当英语是一门学科学习,英语更多的是提供了一个我们看世界,与世界交流的工具,因此她个人很喜欢英语学习的过程。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她有意识引入语言发展的典故,语言使用的场景等,设计情景,让英语活起来;语法学习,以点带面,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点点滴滴,英语回到本该有的语言功能上来,引导学生了解到,作为一门语言,英语非但不枯燥,还是不同的时空内人们智慧的结晶。
在教学课程转换上,刘老师坚持走出舒适区。世界变化日新月异,高校不是与世隔绝的象牙塔。外国语学院根据时代要求,数次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每一次,和其他同事一样,刘老师都在走出原有的舒适区,努力适应不同时期的课程要求。最大一次挑战,是从《大学英语读写译》和《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过渡到模块课课程《大学英语—科技文献阅读》。在外国语学院开设这门课程之前,机缘巧合,刘书梅老师曾经做过关于科技英语翻译的研究,并有一些成果发表在《中国翻译》和《中国科技翻译》上,但是当时省内高校几乎没有学校开设这门课程,从无到有,要教授这门课程,而且还希望学生选修以后能不虚度一个学期的时间,对于文科生出身的她来说,这一桶水实在不易得。积跬步以至千里,一页页科技文献资料啃下来,她慢慢清楚科技英语自身的特点,也找到了科技阅读的章法,教学相长,走出舒适区,再努力将其变成新的舒适区。
行匠心:慢耕耘,待花期
刘老师经常开玩笑说,对外都说我是大学老师,对内,我知道我接触的是一帮八岁加120个月大的孩子。如今的大学生有梦想,有主见,有担当,但是他们又是一群还在成长中的孩子。这些孩子像生活在不同的季节,成长有慢有快,成熟有早有晚,有的春夏开花,有的秋冬开花,有的不开花,他们是树。
就英语语言学习来说,学生来自不同的教育背景,学习能力有强有弱,接受速度有快有慢,但是只要给他们时间,慢耕耘,总能成长。曾经有一名2013级同学,入学之初不能进行最基本的口语交流,上大学是他第一次开口说英语,他说老师我们都放弃吧。刘老师鼓励学生那就慢点学,大学知识不会就学高中,高中知识不会就学初中知识,直到他学到对英语不再发怵,可以用英语进行交流。后来这名同学读研期间到知名高校做交换生,英语不再是阻碍他看世界的桎梏。
无论开花还是不开花,无论何时开花,每一株都独一无二。一方面,作为一名英语老师,经常面对的问题就是东西方文化差异,虽然英语是一种世界语言,是一门分值这么高的学科,对于刘老师来说,她认为首先要对英语祛魅。“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语言和语言之间亦是如此,虽然在翻译史上,英语曾经向中文输入很多译音词,但是这只跟特定的历史有关,并不意味着语言之间或者文化之间有高低之分,他们只是不同。每一种文化都独一无二,学习英语是为了了解彼此差异,互相学习。在教学中引入这样的理念,也让学生有了更强的民族自信心。另一方面,在科技英语课程的教学中,她引导学生从科技术语入手,了解我们的科技进步,有哪些我们可以做到的,哪些我们以后能做到的,吾辈当自强。
未来:道长不阻,跬步以达
18年的教学生涯中,刘书梅老师和她的同事们、她的学生们一起曾有过一些收获,她说如今教学对于她来说,只有欣喜,没有惶恐,道很长,她有师友学生互相学习,只要不停往前,哪怕一小步一小步,她也可以像一棵树,会影响另一棵树。(作者:外国语学院;一审:代梦莹;二审:张永军;三审:余鸿)
编辑:李欣;二审:葛建化;终审:徐庚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