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9月13日,学校在紫云路校区徽风楼二楼报告厅隆重召开教师表彰大会暨师德师风建设会议,会议表彰了我校2024年度师德标兵3名、优秀教师30名和优秀教育工作者17名。为进一步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激励老师们凝心聚力、勇立潮头,展现立德树人的良好精神风貌,本网刊登他们的优秀事迹,以期鼓舞大家见贤思齐,比学赶超,传承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书写育人新篇章。
项松林,政治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学会理事、安徽省社会学学会理事、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评审专家,主要从事政治思想史、城市社会学、公共政策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主持省级质量工程8项,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CSSCI期刊论文20余篇,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认真负责的鉴定专家”、安徽省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安徽建筑大学师德标兵、安徽建筑大学毕业论文优秀指导老师、安徽建筑大学科研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有两句名言为教育界所津津乐道,一句是“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另一句是“理想就在岗位上,信仰就在行动中”。项松林老师就是我们身边以这些质朴而崇高的精神为理想、为信念、为情怀、为担当,用爱心教书,以真情育人,在平凡的岗位上砥砺深耕。
理想就在岗位上
项松林老师经常说,“我很幸运,我的理想就是成为一名高校教师,教书,陪伴学生,培养学生;读书,关注社会,服务社会……”。2004年7月,安徽大学硕士毕业后,他入职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法政系,如愿成为了一名高校教师,开启了“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的职业征程。二十年来,他默默躬耕讲台,孜孜皓首穷经,“以教书为生,以学术为业”,把理想写进岗位里,写进日常的各项工作中。二十年来,在人才培养上,从讲台新手到教学名师,从思政课教师到专业课教师再到学科带头人;在科研上,从市厅级项目到省部级项目再到国家级项目,从科研菜鸟到国家社科评审专家;在社会服务上,从书斋里坐而论道到社会中“起而行之”,永不停歇的追梦逐梦筑梦,让理想之花在岗位上绚丽绽放。
二十年来,项松林老师以自己的理想信念和执着追求深深感染着学生、感召着学生,让每位学生都是追梦人。在项老师看来,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最为核心的是要让学生自己想成为哪样的人,有理想的认同、信念的认同,有青春的激情、自觉的行为。在日常的教学中,他总是以自己的“理想就在岗位上”献身说法,希望学生们理想坚定、志存高远,把梦想写进当前的“学生岗”,为今后的“工作岗”“事业岗”蓄势增能。现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的袁海枫同学回忆道,“城市管理专业是新办专业,我们是首届学生,当时大家都很迷茫都很茫然,项老师经常和我们谈理想、谈专业、谈未来,帮我们扣好人生理想尤其是是职业理想的纽扣,他对我们这一届学生影响很大,他的研讨式教学、陪伴式育人让很多人都走上读研之路。”现在上海大学攻读博士的孙悦也深有感触地说,“项老师是我的研究生导师,他每年研究生‘第一课’的主题是研究生是怎样炼成的,让我们品读王汎森的《如果让我再读一次研究生》谈感想谈理想,对我们进行学术研究启蒙。”
情怀就在平凡处
在项老师看来,选择教师职业其实是选择一种情怀,一种甘于平凡、甘于默默无闻的情怀;一种又不甘于平庸、精益求精的情怀。如果理想是帆,那么情怀就是风,没有风,帆永远无法鼓起;没通透与豁达的情怀,理想信念也不会有活力与持久力。项老师经常自谦地说,“这么多年来,我就是个小螺丝钉,我也习惯了,听从组织安排,哪里需要去哪里”。前两年刚退休的李虹教授,与项老师共事十多年,谈及项老师,言语中由衷地赞叹,“他这个螺丝钉安放在哪里,都让人很放心,都能发挥大作用。刚来学校工作时,他是一名专职的思政课教师,后来专业课教师人手不够,他又额外承担起了《中国法制史》《社会工作》等课程教学任务。学校更名大学时候引进很多年轻博士,他毫无怨言地把辛辛苦苦备好课的这些课程又转给了其他老师。2018年学校开办城市管理新专业,因专业建设需要,他从思政课教师转岗为专业课教师、研究生导师,又投入很多时间在备课授课上。其实,他科研能力很强,要是把这些教学备课的时间用于写论文报课题,对他自己的发展可能更有利。”
使命就在行动中
在项老师心中,责任感、使命感是一种召唤,是一种勇往无前的奔赴。如果说理想、情怀是意识与情感的力量,那么使命体现为行动的力量,用项老师自己的话说,“使命就在行动中”。在躬耕教坛、践行使命的过程中,他不断探索贴近学生实际、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在思想引领方面,他主要采用理想感召法、情感感染法,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传道授业解惑方面,他借鉴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模仿-想象—创新”三步法,提出“能力进阶培养法”。现就职于苏州职业大学管理学院学工办的周泽宇解释道,“项老师每届本科学生基本上都要讲授三门专业课程,此外还有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这样基本能陪伴学生两个学年四个学期。他的能力进阶法,强调低年级学生要提高模仿性、联想性学习能力,二三级学生要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运用能力,高年级学生要有独立思考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此相应,在教学中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低年级时候强调多读书,读好书、读硬书;二三年级时候注重研讨式教学、案例教学、专题式教学;高年级时候主要是通过科教融合法,让学生们进团队、进项目……项老师的这套方法很管用,很多学生主持了国家级与省级大创项目,在市场调查大赛、政府模拟大赛、征文比赛上也多次获奖,他指导的小组毕业论文质量也很高,多人获校级、院校优秀毕业论文。我现在工作了,我也把这套方法应用到学生工作中,受益颇多。”
担当就在奋进里
项松林老师有理想、有情怀、有追求,但不是好高骛远的“清谈客”,而是实干者、务实派,将使命与担当写进奋进里,处处以成为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的担当激励自己,不断书写奋进者的故事与华章。项老师经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甚至有一池水。二十年来,他孜孜不倦,不断地涵养学识,不断地更新知识储备,不断地与时俱进,不断地与时代同频共振。他经常告诫学生,要拓宽眼界,尤其跳出狭隘的思维定势,养成多学科、跨学科的思维习惯,努力成为复合型人才。项老师自己就是这样,他对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都要较浓厚的兴趣,在政治思想史、县域城乡融合、乡村振兴、新型城市建设、公共政策与公共服务等领域都有较深入的研究,并取得很丰硕的成果: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住建部科学技术项目、安徽省软科学重点项目、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重大项目,发表论文七十余篇,其中CSSCI核心期刊二十余篇,出版专著一部,获安徽省“三项课题”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安徽省社科联学术年会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征文一等奖等奖项多项。(作者:公管学院;一审:林兴勇;二审:江侠;三审:马晓艳)
编辑:李欣;二审:葛建化;终审:徐庚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