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空心人”成为你我,重拾生活的翅膀去自由翱翔

发布者:吉晓青发布时间:2023-09-20浏览次数:567

本期主人公:甲、乙、丙三位同学(故事情节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甲同学:学期期末考试临近,由于平时专业课的学习环节表现懒散,导致知识遗落过多,再加上课程难度大、自身一直缺乏长足的学习动力、近期考试成绩不理想种种原因,感到焦虑和沮丧,已经产生了逃避学业的想法。

乙同学:因不擅长与他人交际,导致与同学、老师、家长等人的关系不和谐,而经常感到孤独和无助,甚至出现自闭倾向。

丙同学:因临近毕业,对未来的就业前景感到担忧和迷茫,感到压力,而导致出现了焦虑和沮丧的情绪。

三位同学面临不同的困难与挑战,但他们的情绪感受却是非常相似的:感到焦虑,均有一定程度的抑郁。

事实上,每年都会有学生因为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就业问题等原因而感到无助、无望和焦虑,甚至出现自杀倾向。

而他们如此多的共性也可以说明另一点:他们都属于空心人中的一员。

01什么是空心人?

在最初,空心人是指一种精神状态极其空虚的人。

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英国作家托马斯·艾略特在1925年创作的作品《空心人》中,《空心人》这部作品能够形象描述现代人失去信仰、失去灵魂的空虚状态。

但在现实生活中,空心人更多被理解为: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和创造力,感觉不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缺乏自信和自我认同,陷入一种无所适从的状态。

现实社会的空心人则更多表现在职场中:他们有的缺乏工作热情和动力,工作效率低下,有的则是对工作成果和评价无动于衷,缺乏职业规划和目标。

02专家分析

根据北大心理学教授徐凯文的研究,大学生中的空心人数量不少,大概占比30%左右。空心人的症状包括自我感觉人生空虚、无意义,迷茫不知所向,价值观缺失等。这些症状不仅在大学生中存在,也在其他年龄段的人群中存在。

徐凯文教授认为,空心人的根因主要出现在高等教育之前,即基础教育阶段中,家庭与学校帮助学生建立内在动机引导环节上的缺失,导致学生在进入大学后缺乏自我认同和价值观。

因此,在大学教育中,学生应该注重培养自我认知和价值观,建立自我认同和内在动机,以防止空心人的出现。

03预防“空心化”

预防“空心化”,从根本上就是要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培养自我认知和自我认同:通过心理辅导、职业规划、课程选择等多种途径,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和价值观,建立自我认同和自我认知;

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参加社团活动、组织团队、交朋友等方式,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社交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3.增加课外活动和兴趣爱好:通过参加课外活动、兴趣爱好等方式,增强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以减少空心人的出现;

4.注重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也是预防空心人的重要一环,家长应该注重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和家庭氛围,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愿我们都能够重拾生活的翅膀,去自由自在地翱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