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皖各高校:
由省科协、省教育厅、团省委主办的安徽省百所高校百万大学生科普创意创新大赛(以下简称双百大赛)已连续举办十五届,有力促进我省科技与文化的交融,搭建起高校师生履行社会责任、积极投身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服务平台,培育更多具有科普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赛事得到高校师生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根据工作安排,第十六届双百大赛定于2025年5月—9月举办,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安徽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2025年)》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参与科学传播,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增强创新创业能力,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大赛主题
科技传播与创新创业
三、举办单位
主办单位:安徽省科协、安徽省教育厅、共青团安徽省委
承办单位:安徽省科普产品工程研究中心有限责任公司
四、参赛对象
在皖各高等学校(含高职、高专)全日制在读大学生、研究生(以下简称大学生)。组队参赛时,人数不超过6人。
五、作品分类及报送内容和要求
参赛作品主要包括三大类,一是实体科普作品;二是数字科普作品;三是科普展演。
(一)实体科普作品
主要包括科普展教品、跨媒介叙事科普作品等。
1.科普展教品
包括专门用于科学普及(科学知识传播和科学方法普及)和教育的展示品或教学工具,旨在通过直观、互动、趣味的方式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传递科学原理、技术应用、自然现象等相关内容。如适用于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社区(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公共场所的科普宣传展品,校园科普活动中的教学辅助工具等。
报送内容和要求:提供至少三种不同角度的实物图片,包括正面、侧面和背面视图,如作品有特别细节或特色部分,请单独拍摄特写镜头,以便更好地展示作品的独特性。所有图片应确保清晰、明亮,能够真实反映作品的材质和色彩。图片背景应简洁、干净,以突出作品本身。作品实物演示视频(时长不超过4分钟);参赛作品申报文档(包括作品简介、作品代表性照片、科学原理及方法、创作目的、设计方案、技术文档、引用来源等相关材料)。
2.跨媒介叙事科普作品
包括通过以多种媒介交互的形式(如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协同叙事,每种媒介围绕同一核心科普故事或科学主题,从不同角度拓展内容,形成互补、关联的叙事体系。如图文互动科普小说,交互式科学绘本等。
报送内容和要求:至少两种媒介交互,例如文字+图像、音频+视频、互动小程序+图文等,不同媒介内容需共同深化科学主题,而非简单重复。图文互动科普小说需完整且独立成篇的电子文稿(1000至15000字);交互式科学绘本(绘画技法不限,须整幅原稿,最大幅面为25cm * 35cm;单图≥2MB;至少四幅并按故事顺序命名),若参赛作品包含音频、视频(时长1~4分钟)、互动程序等,需提交对应文件;参赛作品申报文档(包括作品简介、作品代表展示图、科学原理及方法、创作目的、设计思路、引用来源等相关材料)。
(二)数字科普作品
主要包括多媒体科普作品、H5科普互动作品、AI科普工具开发作品、元宇宙科普空间设计作品等。
3.多媒体科普作品
包括以多媒体技术为核心载体,对科普资源进行处理和存储,通过计算机、互联网、移动终端或交互设备进行创作和传播的视听或互动内容。如科普漫画、科普动画、科普微视频、科普短视频、科普微电影等。
报送内容和要求:科普漫画(最低画幅要求1920*1080P,单幅图片不低于2MB)、动画视频、微视频、短视频、微电影(参赛作品帧速不低于12帧/秒,时长1~4分钟,需包含完整的片头片尾,片头须有参赛作品名称,片中旁白或对话使用普通话、方言均可,须标注中文字幕,引用需注明来源);参赛作品申报文档(包括作品简介、代表性展示图、科学原理及内容、创作目的、设计思路、创作脚本、引用来源等相关材料)。
4.H5科普互动作品
包括基于HTML5技术开发的,集成了多媒体元素与互动设计的科普作品。如互动科普小游戏、虚拟科普实验、科普情境模拟等。
报送内容和要求:作品效果图、演示视频(时长不超过4分钟),作品可兼容主流浏览器(Chrome、Safari、Firefox等)及移动设备(Android、iOS系统),需提供可在线访问的链接(如在线服务器或平台),并提供离线打包版本(包含必要的文件,如HTML、CSS、JS文件和资源);参赛作品申报文档(包括作品简介、代表性展示图、科学原理及内容、创作目的、设计思路、作品源代码、技术文档、引用来源等相关材料)。
5.AI科普工具开发作品
包括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面向公众科学普及需求开发的可交互、可推广的数字化工具或应用平台。如智能问答系统、虚拟实验平台、AR科普应用等。
报送内容和要求:作品效果图、演示视频(时长不超过4分钟),作品建议采用开源框架,可支持主流操作系统(Windows/iOS/Android),需提供源代码、可执行程序、API接口文档等;参赛作品申报文档(包括作品简介、代表性展示图、科学原理及内容、创作目的、设计思路、作品源代码、可执行程序、API接口文档、技术架构图、核心算法解释性说明、引用来源等相关材料)。
6.元宇宙科普空间设计作品
包括以基于元宇宙技术架构(如虚拟现实、区块链、数字孪生等)构建的沉浸式虚拟科普场景,通过多维度交互体验实现科学知识的场景化传播。如虚拟展厅、历史场景还原等主题空间,需构建符合科学认知规律的场景化知识传播体系。
报送内容和要求:作品效果图、演示视频(时长不超过4分钟),可选用自主开发引擎,需包含至少3个互动科普场景;参赛作品申报文档(包括作品简介、代表性展示图、创作目的、设计思路、科学原理及内容、3D模型文件、场景逻辑脚本、场景运行环境说明、交互设计文档、引用来源等相关材料)。
(三)科普展演
主要包括科学实验秀、科普讲解、科普短剧等。
7.科学实验秀
通过对科学实验的演示,将科学实验的教育元素与互动表演的趣味元素结合,在实验道具的辅助下,突出科学知识和原理的趣味性特征。实验所需器材,材料均由选手自行准备;实验表演可以是独自一人或团队多人演示,具体形式不限。
报送内容和要求:实验秀代表性展示照片、视频(实验内容自选并自行拍摄实验秀过程,时长不超过10分钟,需包含完整的片头片尾,片头须有参赛作品名称,对话使用普通话,须标注中文字幕);参赛作品申报文档(包括作品简介、代表性展示照片、科学原理及方法、创意说明、创作目的和方法、实验设计等相关材料)。
8.科普讲解
包括通过讲述、讲解、讲读、讲演等形式,讲解科学知识、诠释科学原理、讲述科学故事。
报送内容和要求:讲解视频,参赛选手或虚拟数字人(使用率≤50%),均可进行讲解,需自行拍摄讲解过程或录制PPT演示文件,时长不超过4分钟,选手可借助多媒体等多种手段辅助进行讲解;参赛作品申报文档,包括作品简介、代表性展示照片、科学原理及方法、创意说明、创作目的和方法、AI参与程度说明等相关材料。
9.科普短剧
包括通过表演剧的形式对科学知识、科学原理进行展现,如创作情景剧、舞台剧、话剧、歌舞剧、音乐剧、木偶剧等。
报送内容和要求:短剧视频(参赛选手自行拍摄表演过程,选手可根据故事情节自行准备道具、服装和舞台化妆,表演时长不超过10分钟);参赛作品申报文档(包括作品简介、代表性展示照片、科学原理及方法、创意说明、剧本内容、目的和方法)。
以上所有作品报送格式的申报文档均为Word(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照片格式均为JPG(分辨率不低于300dpi,图片比例为16:9,图片命名规范为作品名称-序号);视频格式均为MP4(分辨率为1920*1080P,画面比例为16:9);压缩包格式均为RAR。
六、奖项设置及政策支持
(一)奖项设置
1.优秀科普作品奖
(1)特等奖2名,奖金各25000元,颁发获奖证书;
(2)一等奖12名,奖金各10000元,颁发获奖证书;
(3)二等奖26名,奖金各5000元,颁发获奖证书;
(4)三等奖80名,奖金各2500元,颁发获奖证书;
(5)优秀奖100名,颁发获奖证书。
当特等奖出现空缺时,适当增加一、二等奖奖项名额。奖金在2026年第二季度发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获奖者奖金由主办单位依法履行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义务后发放,获奖金额均为税前金额。
2.团体优胜奖
设立团体优胜奖3名,表彰团体成绩优异的高校,颁发奖牌。
3.优秀组织奖
设立优秀组织奖10名,表彰校内赛事组织工作成绩优异的高校,颁发奖牌。
4.其他
获得本年度团体优胜奖、优秀组织奖的高校,可在次年报送预赛参赛作品不少于15件作品的基础上,增加20%报送比例,即预赛可报送18件作品。同时获得两个奖项的增加40%报送比例,即预赛可报送21件作品。
(二)政策支持
二等奖及以上奖项获奖个人,本人可提出申请,大赛办公室将按照“自愿和双向选择”的原则,向有关科普企事业单位推荐实习,并帮助作者协调申请专利。
七、工作安排
(一)发动与作品征集(5月中旬至6月中旬)
制作宣传文章、宣传视频等,借助媒体尤其是新媒体广泛宣传大赛,提高社会知晓度。组织专家报告会、培训会、典型示范等多种形式,采取线上和线下联动方式进行宣讲和创作辅导,指导高校开展大赛宣传和参赛选手的作品创作。分析近年全省高校参赛情况,有针对性重点发动。印发通知,广泛动员宣传高校参加大赛。
(二)预赛(6月下旬至7月上旬)
预赛由各参赛高校组织,按作品官网申报、专家评审、结果公示的流程进行,确定推荐参加复赛的作品。
(三)复赛(7月中旬至8月下旬)
复赛评审专家组依据《第十六届安徽省百所高校百万大学生科普创意创新大赛复赛评审细则》(附件1)对复赛作品进行评审。依据评分确定拟获奖作品和候选作品,并在安徽公众科技网及大赛指定媒体公示,同时择优遴选20件作品入围决赛。
(四)决赛(9月)
决赛前,对入围决赛作品进行网络投票。决赛专家评审委员会根据《第十六届安徽省百所高校百万大学生科普创意创新大赛决赛评审细则》(附件2)对入围决赛作品进行现场打分。依据决赛评分、网络投票情况以及复赛结果,确定各奖项拟获奖作品。
(五)表彰(10月上旬至11月下旬)
经主办单位审定后联合印发《关于公布第十六届安徽省百所高校百万大学生科普创意创新大赛获奖名单的通知》。
(六)大赛成果应用(长期)
把大赛作品作为原创科普内容建设的来源之一,根据作品性质,分别在“科普安徽”、省科协门户网站、省科协抖音等帐号同步发布,增加传播量。科学设计大赛作品网络投票环节,投票结果要纳入中国科协科学传播榜、网络平台宣传评价排行榜统计范围。
省纪委监委驻省科技厅纪检监察组、省科协机关纪委对本届双百大赛全程监督。
八、联系方式
1.大赛官网:科普安徽(http://www.kepuah.cn/)
2.微信平台:科普安徽订阅号(kepu-ah-dyh)
3.互动QQ群:详见大赛官网
4.联系方式:
安徽省科普产品工程研究中心有限责任公司
联系人:金 茜
联系电话:0551-65336381 13605606652
安徽省科协科普部
联系人:潘 宸
联系电话:0551-62661740
通信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花园街4号科技大厦61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