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专题4》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况
课程代码 | JG010043B | 课程性质 | 专业必修课 | |||||||
课程名称 | 建筑设计专题4(徽州既有建筑改扩建) | 学时/学分 | 48/2.0 | |||||||
英文名称 | Special Topics on Architectural Design 4 | 考核方式 | 考查 | |||||||
先修课程 | 建筑设计原理、徽州古建筑测绘实习 | 大纲执笔人 | 徐雪芳 | |||||||
适用专业 | 建筑学 | 大纲审核人 | 钟杰 | |||||||
选用教材 | 徐光编著.旧建筑改造设计[M].中国书籍出版社.2015 | |||||||||
课程简介:《建筑设计专题4》是建筑学专业三年级的专业主干课程之一,希望通过课程训练,让学生学会从徽州地域、历史等背景下去思考建筑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传承创新地域文化思维和能力,继承和发展徽州地域、历史文化,从技术的角度合理解决新建筑与既有建筑之间、新结构与既有结构之间的有机结合。 | ||||||||||
课程目标(Course Objectives, CO) | ||||||||||
(CO1)树立建筑遗产保护意识,建立保护观念 | (CO2) 研究分析建筑的历史、人文、地域文化特征 | |||||||||
(CO3)把握新旧建筑的共生关系,培养创意能力 | (CO4) 探讨徽州建筑的当代应用以及新徽派建筑的创作 | |||||||||
教学方式 (Pedagogical Methods,PM) | RPM1 讲授法教学 | 6学时 12.5% | RPM2 研讨式学习 | 36学时75% | ||||||
RPM3 案例教学 | 6学时 12.5% | □PM4 翻转课堂 | 学时 % | |||||||
□PM5 混合式教学 | 学时 % | □PM6 体验式学习 | 学时 % | |||||||
考核方式(Evaluation Methods,EM) | 考试课必选 | □EM1 课程作业 | 10% | □EM 2 课堂笔记 | 10% | □EM3 出勤 | 10% | |||
□EM4 期中考试 | 10% | □EM5 期末考试 | 50% |
|
| |||||
考查课必选 | REM1 课程作业 | 30% | £EM 2 课堂笔记 | 10% | REM3 出勤 | 10% | ||||
REM4 期末考试 | 50% |
|
|
|
| |||||
自选 | £EM10 课堂互动 | % | □EM11 实验 | % | □EM12 实训 | % | ||||
REM13实践 | 10% | □EM14 期末考试 | % |
|
| |||||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
课程拟设置乡土建筑改扩建:以《古建筑测绘实习》中所获取的徽州古建筑测绘素材作为设计基础,通过对徽州聚落的分析,对徽州街巷肌理的梳理,对徽州区域风貌的解读,重新构建徽州既有建筑的形态,包括既有建筑内部的功能置换和空间拓展、既有建筑周边的环境整治、新建筑与既有建筑的风貌结合、建筑的结构更新等。作业过程中要求学生按阶段要求制作分析图和过程模型,最终以图纸和模型的形式完成整个设计。
第一单元 环境认知与业态选择
教学要求: 了解徽州建筑与聚落或环境的关系,理解对徽州区域历史及风貌的解读与分析的方法,掌握徽州建筑的场所文脉特色,理解徽州区域业态更新的途径及方法,掌握选择适合设计建筑的业态更新。
教学重点: 对设计选定的建筑及其周边环境的认知及分析,解读建筑的场所文脉特色;运用合适的途径和合理的方法选择更新后的建筑业态。
教学难点: 延续徽州建筑场所文脉,满足民众需求,弘扬地域文化。
第二单元 功能置换与空间拓展
教学要求: 了解徽州建筑功能置换的可行性,理解徽州建筑功能置换的途径,掌握协同建筑与环境并进行建筑空间拓展的方法和途径。
教学重点: 在新业态的指导下,徽州建筑如何合理的进行功能置换;既有空间如何通过改造或更新的方式满足新的使用功能的要求。
教学难点: 合理协调旧的空间形式与新的使用功能的关系,表达建筑的时代性。
第三单元 建筑材料与建筑结构
教学要求: 了解徽州建筑使用的建筑材料和结构形式,理解选择能与旧材料、传统结构等相协调的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形式,掌握实现徽州建筑与更新部分的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和谐统一并又新旧有别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适用于徽州建筑改造或更新的新的材料与结构形式。
教学难点: 运用绿色建筑技术及装配式建筑技术,建造可持续发展建筑。
第四单元 建筑模型与图纸表达
教学要求: 了解常用建筑模型材料和常用的建筑效果表达方式,理解能更贴近古建筑、既有建筑风貌特色的建筑模型材料,掌握合适体现建筑效果的模型制作方法和图纸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合适的建筑模型选择,合理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建筑模型及最终图纸应体现建筑新旧融合的效果。
三、建议教学安排
序号 | 主要教学内容(章) | 学时 | 课程 目标 | 教学方式 | 考核方式 |
1 | 徽州建筑场所文脉的解读,环境认知与业态选择 | 12 | CO1、CO2 | PM1、PM2、PM3 | EM1、EM4 |
2 | 徽州建筑时代性与社会性需求,功能置换与空间拓展 | 12 | CO3、CO4 | PM1、PM2、PM3 | EM1、EM4、EM13 |
3 | 徽州建筑技术讨论,建筑材料与建筑结构 | 12 | CO3、CO4 | PM1、PM2、PM3 | EM1、EM4、EM13 |
4 | 建筑模型与图纸表达 | 12 | CO2、CO4 | PM1、PM2、PM3 | EM1、EM4、EM13 |
总学时48,其中理论48学时,实验学时,上机学时。 |
四、课程成绩评定
(一)总成绩构成及比例
课程总成绩=EM1x30%+EM3x10%+EM4x50%+EM13x10%
(二)平时成绩考核
序号 | 考核方式 | 考核内容 | 占平时成绩比例 | 备注 |
1 | 课程作业 | 作业1:调研报告(场地及徽州建筑创新设计案例分析) | 20% | 对应主要知识点列出作业名称,作业需批改、存档 |
作业2:设计草图 | 20% | |||
作业3:中期答辩 | 20% | |||
2 | 实践 | 模型制作 | 20% | 需在教学日志上完整记录 |
3 | 出勤 | 迟到、早退、旷课、缺勤 | 20% |
附注:每门课程作业≥3次,2.0学分以上,每增加0.5学分应增加1次作业。
五、参考书目和资料
[1] 刘圣辉,韦莹.老建筑新空间 [M].辽宁: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 钟敏.法国老建筑改造经典案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
[3] 左琰.德国柏林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生[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4] 王清勤等.既有建筑改造技术指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5] 柯林·罗, 罗伯特·斯拉茨基著,王又佳 , 金秋野译.透明性[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