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盛夏,雅砻江和金沙江交汇处,江水在葱茏的山林掩映下呼号奔流;极目远眺,一座高楼林立的现代化新城沿江而建,犹如中国西部的一颗璀璨明珠……谁能想到,这里曾是一片未开发的处女地。
“建不建攀枝花,不是钢铁厂问题,是战略问题”“这里得天独厚”……“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不出铁水不回家”……在伟人们的运筹中,在建设者的奋战中,深山峡谷因三线建设褪尽荒凉,一座钢铁之城拔地而起。
三线建设落子“花城”
英雄城市攀枝花,起始一树七人家。
国家战略大转移,十万精英涌向她。
说起攀枝花的建设历史,今年83岁的原攀枝花市建设局机关党委书记林维辅激情澎湃,口占数首诗歌。
“七户人家一棵树”,是攀枝花在开发建设前的历史写照。在漫长的岁月里,这里以富饶的矿产资源、罕见的水能资源、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充沛的光照资源,被誉为“甲天下”的聚宝盆,但由于地处偏僻、山高谷深、人烟稀少,未能得到开发。
上世纪50年代末,在严峻的国际形势下,我国重新定位国家安全形势。
1964年,国家站在加快社会主义建设、调整全国工业布局、巩固国防后方的战略高度,作出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在广袤的中西部地区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由于攀枝花资源丰富、山势纵深险要,国家把它视为三线建设战略棋局中一颗至关重要的棋子。
同年8月中旬,中共中央书记处召开会议讨论研究内地建设问题。会议决定,首先集中力量建设内地,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保证。9月,原建筑工程部派先遣部队进入渡口地区,为后续建设大军“进得来,住得下,展得开”做好准备。此后,为贯彻会议精神,原建筑工程部调整力量部署,开始以优势力量进行内地建设,并在成都、重庆、渡口、贵阳等地重新组建了八个工程局。
1965年2月,以树定名的攀枝花特区作为新中国首个资源开发特区正式成立,为保密起见用名“渡口市”,城市的建设随之拉开大幕。
“先生产、后生活”建设围着工业转
昔日不毛建新城,艰苦卓绝英雄人。
无怨无悔献青春,创造奇迹铸精神。
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战略引领和刚性控制的重要作用。做好规划,是任何一个城市发展的首要任务。1965年3月至7月,原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城市规划局和研究室、四川省城市规划设计院与有关单位密切协作,规划设计人员一顶草帽一壶水,走遍了攀枝花的山山水水,在席棚里、床铺上设计制图,编制了攀枝花工业区总体规划。规划根据资源分布和山区地形条件,把攀枝花工业基地沿金沙江两岸布列,将冶金、煤炭、电力建材等骨干工业分别布置在弄弄坪、陶家渡、河门口等五个较为集中的片区。其中,在弄弄坪区域长不到2.5千米、宽1千米、上下高差达80余米的山坡上,合理安排了一个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成为全世界钢铁厂罕见的设计,被人们誉为镶嵌在金沙江边的“象牙微雕”。
在建设过程中,数以万计的建设者从五湖四海云集金沙江畔,无论是两鬓斑白的指挥长,还是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各施工单位的职工日夜奋战在施工现场。仅用7个昼夜就建成了攀枝花第一座560千瓦的柴油发电站;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用9个月时间以高等质量完成了渡口发电厂和一批建材、煤炭、供水、机修等中小型企业的土建工程……攀枝花市建筑历史研究学者表示,在1965年至1970年攀枝花一期建设阶段,实行综合项目的基本建设管理体制,建设区内的工程项目实行一元化领导、一体化建设,取消了甲乙方承发包制,设计与施工任务按部门、单位统一分配,施工机具按工程需要无偿调拨,建筑材料随项目直接供应,工程成本按实际发生额实报实销……“这种特殊条件下的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建筑业在部门、地区之间的分割与封锁,对攀枝花建设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使原定‘三年准备’的目标提前,保证了1970年7月1日前‘出铁’目标的实现。”
“先生产、后生活”,按照当时建设方针,建设者们除建设为工业生产服务的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工程建设外,尚无暇顾及住房和城市基础设施等的建设。各施工单位职工一到场地,就立即着手“三通一平”(路通、电通、水通、场地平整),利用业余时间搭设工棚。
说起建设攀枝花的往事,林维辅的妻子、攀枝花开发建设者黄凌云记忆犹新:“我当时在建筑工程部门下的渡口水泥厂工作,工作生活条件那叫一个苦,‘天当罗帐地当床,金沙江是大澡堂。三块石头架口锅,帐篷搭在山窝窝’,‘白天杠杠(抬东西的木棒)压,晚上压杠杠(木棒搭成的床)’。女职工住宿条件好一点,席棚里十几个人挤一张大通铺,男职工得20多个人挤一张大通铺。因为人多,翻个身脚就伸进了别人的铺盖里。后来住宿条件有所改善,才住上了干打垒(土坯)的房子……”“当时,整个城市实际上为一大工地,生活设施一律从简,职工居住条件很差,但我们不讲条件、不计报酬,以艰苦创业为荣。”
据《攀枝花市城市建设志》编纂委员会统计,1965年至1970年,攀枝花全市建设投资总额为144006万元,其中非生产性投资为13845万元,仅占投资总额的9.61%,住宅投资3886万元,仅为投资总额的2.67%。“这在当时虽是权宜之计,但为大工业提前建成投产争取了宝贵时间。”攀枝花市建筑历史研究学者表示。
城市建设大步向前
永生难忘建设人,自力更生砥砺行。
开创开发书历史,双手托起太阳城。
欢呼着、雀跃着……无数建设者难掩内心的激动,伴随着攀钢1号高炉流出滚滚铁水,1970年“七一出铁”的目标实现。
攀钢出铁后,渡口市的城市建设逐步列入议事日程,并抽调部分力量开始城市基础设施和低标准的民用住宅建设,非生产性投资有所增加,建设活动逐步由工业建设向城市建设过渡。
自1972年起,渡口市的综合项目建设体制宣告结束,恢复了按系统归口管理的投资体制,刚刚起步的城市建设随即陷入了缺少投资来源的困境。即便如此,在1970年~1977年间,渡口市还是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在城市设计和施工队伍建设方面,1971年,原建筑工程部第三工程局渡口指挥部改名为市建筑工程局,市属施工企业职工由2000余人猛增至1.55万余人;同年11月,市规划设计院成立,承担渡口市地方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勘察设计和城市规划设计任务,加上后续各勘察设计单位调集人员组建的市建筑设计队的并入,渡口市基本形成了自己的规划、勘察、设计、施工队伍体系。在建筑科技方面,矿山井巷和地下电厂的平峒喷射混凝土支护、大吨位塔式吊整体转向和移位等一大批成果达到了当时国内领先水平……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渡口市的城市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1982年10月、1984年5月渡口市相继召开第一次、第二次城市建设工作会议,重新认识了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调动了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城市建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城市片区增加至8个,沿金沙江两岸呈带形组团列布。它们规模不同、功能有别,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充分体现了分散型山城的特色。
“当时,城市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带有‘偿还欠账’的性质。”林维辅记得,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充实和加强,市图书馆、炳草岗影剧院、攀钢及攀矿等职工俱乐部、市政府、市人大政协办公大楼等一批社会服务与办公设施相继建成,上世纪60年代荒芜一片的炳草岗区域,一跃成为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不仅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步向前,居民住房条件也有了明显改善。上世纪70年代初,我们三代人就住在一间20多平方米的宿舍里,厨房、厕所等都是公用的,生活条件很差。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们已经住进了面积为70平方米左右的楼房里,宽敞了许多。”林维辅说,得益于钢铁基地建设,当地钢材、水泥等质优量足,城市建筑质量普遍较高,平均每年有25万平方米住宅投入使用,一批高层建筑也陆续开工建设。值得一提的是,城市还将钢铁冶炼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气进行收集利用,让居民在全省范围内较早用上了煤气。
据《攀枝花市城市建设志》编纂委员会统计,1978年至1985年,全市建设投资总额为111739万元,其中非生产性投资59485.6万元,占投资总额的53.24%。
“花是一座城,城是一朵花”。1987年,渡口市正式更名为攀枝花市。
经过20年左右的开发建设,昔日人烟稀少、关山阻隔的荒野之地变成了以钢铁生产为主的工业基地,攀枝花以新兴工业城市的雄姿屹立于万里长江上游。
传承“三线精神”谱写发展新篇
英雄城市攀枝花,和谐盛世嘉年华。
三线情怀启新程,接续奋斗乐无涯。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50多年前,数以万计的建设者在这片荒芜之地云集,用汗水淬炼钢铁;50多年后,一座钒钛之都、阳光花城屹立于祖国西南。
“三线历史”为根、“三线精神”作魂。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座英雄的城市继续传承“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和“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进取、团结协作、科学求实”的“攀枝花”精神,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城市建设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
“十三五”时期,攀枝花城镇化率达69.57%,超出全省平均水平56.73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35.09平方米,居民住房条件显著改善;钒钛新城和攀西科技城“两城”建设加快推进,全市建成区面积达93.26平方公里;建筑业总产值达1219.76亿元,全市新建民用建筑节能普及率达100%……
值得一提的是,“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我市统筹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历史文化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开展功能整治和环境提升,通过挖掘‘三线建设’为代表的文化元素,采取‘留、改、建’相结合的综合方式,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促进城市品质和城市文化提升。”攀枝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王勇表示,攀枝花市已启动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工作,有序实施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认定等重点任务,力争在今年7月完成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命名工作,3年内完成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
“我既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攀二代’,也是一名城市建设历史的保护者、研究者,以父辈为榜样,传承‘三线精神’,我责无旁贷。”林维辅之子、攀枝花市城市基本建设档案馆馆长林刚表示,他与同事正在收集整理炳草岗中线梯道等城市开发建设遗迹的相关资料,助力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
新征程当有新气象,新使命呼唤新作为。
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攀枝花为目标,持续做好钒钛、阳光“两篇文章”,不断提升国家钒钛高新区、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攀西经济区“三区联动”能级,加快科技创新高地、南向开放门户、友好生态环境、宜居公园城市、市域社会治理“五大建设”……“十四五”时期,一幅钒钛之都、阳光花城的新蓝图正在绘就。
“新时期,我们将传承‘三线建设’的精神内涵,围绕将攀枝花建成川西南滇西北现代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推动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王勇表示,优化城镇布局和形态,提升城市发展内涵,以高水平建设“攀西科技城和钒钛新城”为重点,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重塑城市形象,合理确定城镇规模和功能定位,推动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深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区骨干路网建设,实施中心城区疏堵工程,重点推进有助于城市补短板的项目;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有序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公租房建设管理水平,提升居民居住水平……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攀枝花沐浴阳光,未来必将开得更加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