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减量添绿,春城处处飞花

发布者:王如芳发布时间:2021-05-31浏览次数:72


作者:本报记者 尚丹宁 彭杰

作为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的46个重点城市之一,云南省昆明市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统筹部署,列入市级综合目标管理考核,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努力营造“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的浓厚氛围,积极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截至2020年年底,昆明市生活垃圾分类达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及云南省政府工作要求的各项指标,助力推进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新征程。

去年7月,《昆明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实施规划(2019~2035年)》正式印发。规划从思路目标、源头分类、过程管控、末端处理、实施计划、保障措施六大方面30余项内容对昆明市未来15年的垃圾分类工作作出了统筹安排。昆明市以该规划为引领,全面推进垃圾分类工作,逐步破解重点难点问题。同时,加快编制《昆明市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建设“十四五”规划》,将垃圾分类工作推向全市域,覆盖全部街道和乡镇。

垃圾分类设施建设完备与否是整个垃圾分类体系闭环完整的关键,特别是末端处理设施。昆明市依托规划,加紧垃圾分类末端设施建设,通过不断完善末端处理设施倒逼前端准确分类,促进垃圾分类工作更见实效。

目前,昆明市的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初步形成。全市共建成运行6座垃圾焚烧发电厂、1座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日处理能力约为6500吨。同时,建成运行1座日处理能力达200吨的餐厨垃圾处理厂、2座日处理能力达1500吨的厨余垃圾处理厂;运行1座危险废弃物处理厂,年处理能力达3.3万吨;运行2座电子垃圾处理厂,年处理能力达120万件;建成2座大件垃圾处理厂,日处理能力为30吨。

昆明市补短板强弱项,分步推进“3+N”厨余垃圾处理布点布局。按照集中式为主、分散式为补充的思路,昆明市计划改扩建现有餐厨垃圾处理厂,再建设2个厨余(有机)垃圾处理厂,形成“3”个集中式处理基础。同时,在集中处理设施稳定托底的基础上,通过布点布局设置“N”个分散式厨余垃圾处理设备,就地就近及时优先处理餐厨垃圾,协同处理准确分类的家庭厨余垃圾。

昆明市通过开展两轮厨余垃圾就地处理试点工作,邀请相关专家及专业检测机构,对参与试点的7种分散式厨余垃圾处理设备进行公开公平公正细化评估,优选工艺更加先进、环境影响更加小微、经济指标更加优良的设备,优先在具有一定规模用餐人数的党政机关、学校、医院、协会、体育场馆、车站码头等公共机构和政府平台企业、大型商超、酒店宾馆、商业综合体、农贸市场、公租房小区、垃圾分类示范小区等设置。昆明市计划在年底建成129台厨余垃圾就地处理设施,日处理能力达300吨。

昆明市在加快垃圾分类末端设施建设的同时,加紧前端宣传发动、示范引领,不断提高分类知晓率、参与率和准确率。在示范片区同步做到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2021年,全市将集中设置51个强制分类小区。

昆明市呈贡区翰林大观小区,是新建小区,居民入住时间不长,各种管理制度正在进一步完善,居民垃圾分类习惯有待养成。

昆明市在这个小区试行物联网+智能的“两桶一袋”的垃圾分类新模式。通过绑定家庭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分类桶及可回收物循环袋,可获取收益及积分,大大增强了民众参与的积极性,并实现了垃圾分类监督和大数据统计,减轻了环卫收运压力,实现垃圾减量化及精准分类。

在这个小区内,辖区政府引入企业建设可回收物收集点,以可回收物“电子货币化回收”为抓手,可回收物统一入袋(一袋),免费按户发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桶(两桶),定时定点投放收集,建立完善“四分类”前端分类收集体系,逐步培养居民的垃圾分类习惯,加快做好小区的垃圾分类工作。

记者在现场看到,小区内有一个透明的玻璃房,里面存放着成堆的装满可回收物的袋子以及可回收物空袋,这就是小区内的可回收物自助投放点。用户通过扫码领取袋子后,可以将所有种类的可回收物放入袋内,再放回玻璃房。工作人员会定期清理送回的袋子,逐类称重计价后,以电子货币的形式放入用户账号。同时,定时收集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对于准确分类、准确投放的给予一定积分,对于分类错误、投放错误的,拍照上传记录,将其作为垃圾分类执法处罚的参考证据。下一步,企业将尝试通过积分兑换脱贫地区滞销农副产品的方式助力精准扶贫,开辟“以垃圾分类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模式。

这种自助投放的方式干净、整洁、无异味,无接触投放。企业对可回收物进行二次精分细拣、整理打包,然后分类销售、获取收益,整个过程监管效率更高、数据更完整,无须过多人员投入,建设成本、维护成本、人工成本低,更具循环性和可持续性。

昆明市呈贡区惠兰园小区是一个大型小区,共有84栋楼、2000多户居民。针对小区内楼栋多、居民多的特点,昆明市在这个小区试行“三站式分类收集+环保小屋”,以特色垃圾分类模式提升垃圾分类实效。

这个小区的垃圾分类工作,通过辖区政府购买服务,由专业公司实施,街道、社区、物业服务企业配合。通过半年时间的运营,实现了前端精准分类,中端分类运输,厨余垃圾末端就地分类处置、资源化利用。

一进入小区,就可见形式多样的垃圾分类宣传文化墙,单元楼大堂的宣传展架上,摆放着各种宣传图册。工作人员在宣传点上派发垃圾分类宣传单页,志愿者定期入户指导居民进行垃圾分类……浓厚的垃圾分类宣传氛围影响着每一个人。

小区中央设置了环保小屋、一组可回收物分类桶和有害垃圾收集桶。同时,在每栋楼下设置了两只其他垃圾桶和一个厨余垃圾定点收集架,按户发放厨余垃圾收集桶。居民定时定点投放,企业定时破袋收集、就地资源化处理利用。

小区内还设有大件垃圾收集站。通过“三站式收集”,即“环保小屋、厨余垃圾收集架和接驳站、大件垃圾收集站”,实现精确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末端实现分类处理。第一站——通过环保小屋加督导员、志愿者,现场宣传督导,实现前端精准分类;第二站——通过厨余垃圾定点收集架和接驳站,居民定时定点投放,工作人员进行扫码检查,破袋收集至接驳站,对分类准确的居民有积分奖励,对分类不准确的居民进行入户指导,最后由接驳车辆运往厨余垃圾就地处理站点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置;第三站——大件垃圾收集站,工作人员及时整理、统一暂放,每月定时清运一次,送至处理厂进行资源化处理。

每个星期三、星期六的固定时段,小区都会在环保小屋旁开展“资源回收日”活动,统一集中回收废金属、废纸、废塑料、废玻璃及有害垃圾等。根据可回收物材质,以公斤为单位换算出相应的“环保积分”。环保积分可以长期累积,用来兑换相应积分价值的日常用品。

小区内还设有智慧垃圾分类设备,通过管理平台、分类绿卡、电子设备、智能分类箱体、智能分类APP、短途分类车、手持终端等一体化分类设备对小区生活垃圾进行系统化分类管理。

现在,这个小区的居民参与率达95%以上,分类投放准确率达90%以上,尤其是厨余垃圾分类准确率达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