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岳喜环:加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改革 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发展

发布者:王如芳发布时间:2021-03-17浏览次数:21

 

“从最小的事做起,把最真的心交给群众,切实为他们排忧解难,才能无愧于人大代表这个光荣称号。”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宿州市泗城镇花园井社区党总支书记岳喜环,在社区工作的30余年里,始终心系社区群众的安危冷暖,为他们排忧解难。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岳喜环带来了“加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改革”和“加大对民间志愿者培育扶持力度”等建议。

促进社区卫生

服务机构发展

在走访调研中,岳喜环了解到,安徽省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主要界定为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慢性病病人、贫困居民等为重点,以主动服务、上门服务为主,提供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等诊疗服务,配合或参与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

实际上,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以提供医疗服务为主,多为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其他功能的开展还存在很大差距,为居民提供个性化、综合性、连续性的医疗保健服务的能力较弱。再加上许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条件相对简陋,场地、设备有限,经费来源不够充足,客观上又限制了患者就医和综合功能的开展,不能很好地满足居民的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需求。为此,她建议:

政府要充分重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的作用和地位。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改革作为医疗体制改革的突破口,真正列入议事日程,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和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及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财政投入力度,将社区卫生服务站医务人员基本工资纳入财政保障,真正使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全科医生成为社区居民健康的守护人和医保基金的守护人。

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监管和扶持。对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医务人员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加强全科医生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整体水平的提高,着力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软实力”,促使社区卫生服务走上技术专业化、服务规范化、管理科学化的轨道。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当地综合医院要结成社区医疗共同体。建立人才培养、医疗设备共享的长效机制,通过人才双向流动,即当地医院骨干医生到社区轮班对口支援和社区医务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不断解决人才缺乏、设备落后等制约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的重要问题。除此之外,在家庭保健、家庭医生、家庭护理、社区康复等服务模式上不断探索发展,根据不同的层次、不同的需求,实行不同的服务新模式和新方法,如家庭照料、家庭病床等。对社区的居民,特别是未成年人、残疾人和一些慢性病病人,建立更加系统的基础健康信息资料,实行系统管理和动态管理。在服务方式上探索全科医生、社区护士、预防保健人员组成的团队,以块为主、分片包干、明确条线、责任到人,全面推进整体服务水平。

建立志愿服务

考评激励机制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正式登记和在社区内部成立的志愿服务组织已有18万多个,团结凝聚了超过6600万名志愿者。“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治理创新、解决群众实际困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志愿服务发挥了重要作用。”岳喜环说,但是从总体上看,志愿服务组织数量还不足、服务能力还不强,与基层村(社区)群众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

“专门出台支持和发展民间志愿者的政策,是继续支持鼓励和发展民间志愿者的重要信号。”岳喜环表示,通过各种形式予以支持,进一步优化民间志愿者的发展环境,培育和发展更多的志愿者来传播弘扬正能量,推动社会志愿服务事业、社区群众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她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创优民间志愿者文化环境。加大志愿服务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等大众传媒的作用;普及志愿者服务知识,向民间乡贤、“五老”人员宣传志愿服务活动的经验和志愿者的感人事迹;引导人们尊重志愿者和志愿者的劳动,营造有利于志愿服务的浓厚舆论氛围。

壮大和规范志愿服务队伍。以壮大志愿者队伍、推行志愿者注册管理制度、建设专业化志愿者队伍为重点,推进民间志愿者规范化建设,构建适宜地方、管理有序、素质过硬的志愿者队伍。

建立奖励机制,给予必要的活动经费支持。与大部分社会组织不同的地方在于,民间志愿者并无注册管理登记,也无相关意见可以有效管理民间志愿者绩效资金等。应由当地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办公室建立核定程序,通过乡镇村社区拨付资金、严格程序,实现财务公开化、程序透明化。

完善社区志愿者服务运行机制。以志愿服务时间为基础,以服务质量考评为重点,建立志愿服务考评激励机制,发挥荣誉表彰的精神引领和典型示范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评价氛围。

□刘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