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航建大人】经济与管理学院马晋超老师——案例贯通知识、初心育时代新人

发布时间: 2025-09-30    浏览次数:10

案例为脉,思政铸魂。安徽建筑大学马晋超老师主讲的《国际工程管理》课程,凭借鲜明的课程思政特色、前沿的教学创新理念和扎实的育人成效,荣获2025年度安徽建筑大学课程思政比赛二等奖。他积极投身各类教学赛事,以赛深挖案例之脉、以赛淬炼思政之魂,将赛事积淀转化为案例库的持续扩容与思政链的精准锻造,赋能《国际工程管理》课堂,探索出以案例贯通知识、以思政熔铸匠魂的思政教学之路。

《国际工程管理》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理论体系复杂,实践性强,涉及大量专业知识的交叉融合。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往往难以激发学生兴趣,教学效果受限。针对这一挑战,马晋超老师锐意创新,以新媒体技术为依托,精心构建了“基于案例的《国际工程管理》研讨型教学模式”。

深挖思政元素:“进德、弘毅、博学、善建”育人无形

在课程思政内容挖掘方面,马晋超老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紧密围绕学校“进德、弘毅、博学、善建”的校训精神,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知识脉络。他深度解析国际工程案例,将校训内涵具象化于职业道德(进德)、意志品质(弘毅)、知识视野(博学)和实践能力(善建)的培养之中,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中实现价值引领的无形渗透。

革新教学方法:“案例为脉·研讨为核·技术赋能”提质增效

在教学模式改革方面,马晋超老师做了两大创新。首先,构建多维案例库,创设真实情境。通过建立丰富的国际工程项目案例库,利用新媒体技术多维度、立体化地展示国际工程的市场环境、惯例、风险挑战与发展机遇,这为学生提供了身临其境般的“真实”国际工程场景,有效弥合了理论与实践的鸿沟。其次,推行小组研讨,激发主体活力。课程采用分组研讨形式,学生围绕特定课题展开深入探究与合作。这种模式打破了教师单向灌输的传统,形成了“教师引导讲解—学生主动探讨—团队协作创新实践”的良性互动教学机制,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践行育人使命:匠心融大思政,初心育时代新人

以赛促教,马晋超老师深刻理解“大思政”理念在专业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工程实践本身就是“大思政课”最生动的教材。以案例为“脉”,串联起专业知识与工程实践;以思政为“魂”,熔铸出工程师应有的家国情怀、职业道德和担当精神,正是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的有效实践。在讲好国际工程故事的过程中,培养兼具深厚专业素养、开阔国际视野和坚定价值信念的新时代经管人才,是矢志不渝的教学初心。

(供稿:经济与管理学院;一审:徐洁;二审:范晨晨;三审:胡大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