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讨
安徽省古建筑智能感知与高维建模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举行小型研讨会
时间:2025-10-29 作者: 浏览:10

本网讯

2025年10月28日早间,安徽省古建筑智能感知与高维建模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于徽风楼608室开展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由四位研二同学——黄书龙、邓林林、解静平、孙瑞——围绕各自选读文献进行专题汇报,聚焦机器学习数据增广、全波形激光雷达信号处理、无线传感网络能量优化及IR-UWB雷达生命体征检测等前沿方向,旨在提升学生的科研表达与跨域思辨能力。

会上,黄书龙同学介绍了基于PCA数据蒸馏的数据增广方法:通过主成分子空间生成与原样本同维度的蒸馏向量,并以统计准则确定最小扩增量,从而在不改变数据分布的前提下有效提升模型精度。该方法实现简洁、可复用性强,并已配套开源。

邓林林同学围绕LiDAR全波形回波分解最优算法展开综述。报告梳理了深度网络去噪+改进EM参数估计的两阶段框架,以及自适应B样条对非规则回波的拟合优势;同时对EMD-软阈值滤波与LM优化等传统手段的工程适应性进行了讨论。相关研究显示,新一代融合式算法在分量检出率与拟合稳健性方面取得明显进展。



解静平同学关注无线传感网络(WSN)的簇首选择与能量优化。其汇报的工作以斑马鱼与海马优化为核心,面向剩余能量、簇内距离与汇聚节点距离等多指标进行联合优化,强调动态簇构建与负载均衡;与改进蜂群、灰狼类算法的对比表明,该方案在延长网络寿命与提升吞吐方面具有竞争力。

孙瑞同学则从IR-UWB雷达生命体征检测切入,介绍了在悬停平台上实现远距离、非接触呼吸/心动监测的框架:通过包络对齐补偿平台运动引起的距离迁移,随后以盲源分离与特征对角化提取目标生命体征;系统具备公里级通信与复杂姿态鲁棒性,并与基于EM-灰狼优化、多元相关分析的方法进行了对照。该方向对灾害救援与在床监护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本次研讨会主题交叉、内容坚实:从数据层面的可解释增广,到信号建模的稳健分解,再到网络协议栈的能耗优化与雷达人体感知的系统落地,充分展现了中心研究生在方法创新与工程实践上的探索热情,为后续合作研究与应用转化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抓手。



安徽省古建筑智能感知与高维建模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文:郭俊良 丁群 审稿:邵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