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7月4日至6日,中国社会学会2025年学术年会在西南财经大学举行。会议由中国社会学会、西南财经大学联合主办,以“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为主题,深入研讨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等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学理性阐释和学术性表达,推进中国社会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社会政法学部主任,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李培林,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学会会长张翼,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成员王菲,西南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李永强等领导出席学术年会开幕式。
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委员,中国社会学会第十二届理事会的副会长、秘书长、常务理事、理事,全国社会学教学科研机构、博士点、一流学科、一流专业负责人,以及论文入选本次学术年会的专家学者、青年学生等3000余人参加了开幕式,并在80个分论坛里开展学术交流。
为加强学术交流,提升学科影响力,7月5日,我校公共管理学院与安徽省社会学学会、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所联合承办了中国社会学会2025年学术年会分论坛“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分论坛收到来自中央民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河海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邮电大学、西华大学、广州大学、安徽大学、延边大学、江西省委党校等高校院所的投稿近百篇。
分论坛开幕式由安徽省社会学学会会长,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原副校(院)长、一级巡视员胡忠明教授致辞。他指出,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时代任务。希望通过分论坛的交流和研讨,能够创造出更多的、有决策价值的理论成果。
论坛分两个单元。第一单元由我校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黄佳豪教授主持和点评。第一单元发言人为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高新宇教授、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博士后邓宇洋、南京理工大学社会学系硕士研究生郭紫菡、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江美燕。
高新宇基于对T村“腾讯为村”的个案考察,提出乡村治理中数字技术赋能的同时也存在治理悬浮,需从优化顶层设计、提升主体素养、创新治理方式等方面提升数字乡村平台建设的“落地”。邓宇洋聚焦农村承包地流转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运用中介效应、调节效应以及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分析机制,提出要建立健全承包地流转机制,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需尊重农民自主选择,并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郭紫菡从嵌入性视角出发,研究返乡青年电商创业实践,分析乡土社会嵌入与数字社会嵌入对创业的影响。江美燕围绕数字福利助推城乡共同富裕,探讨实践机制与优化建议,包括政府职能重塑、企业平台赋能、社会协同治理、个体效能增强等方面。
第二单元由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主任李琼英教授主持和点评。第二单元发言人为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副教授姚德薇、淮南师范学院法学院讲师于欣、中共弋江区委党校讲师沈画画、安徽建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张雨婷。
姚德薇以“望江挑花”为例,从集体记忆视角探索乡村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重构路径,提出通过集体记忆空间打造、记忆主体化实践、记忆载体刻写实践进行重塑。于欣构建资源结构、组织能力、治理关系分析框架,阐释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治理逻辑。沈画画聚焦长江大保护视域下渔文化发展,提出延续生态保护、深度挖掘资源、丰富产业形态、加强政策保障等对策。张雨婷以凤阳县为例,研究数字经济与农业新质生产力耦合度及灰色关联,提出强化数字基建、优化资源配置、完善政策支持等建议。
最后,胡忠明教授对本次分论坛进行总结。他代表分论坛组委会感谢西南财经大学的精心组织、专家学者的精彩发言和评议专家的精准点评。他总结时指出,与会学者研究紧扣时代脉搏、理论框架清晰、方法多样、案例深入,为“三农”问题与基层治理提供丰富理论与实践指导,也希望未来研究加强理论实践结合、拓展视野、增加案例多样性。会议成功落下帷幕,学者们满怀收获,将继续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贡献智慧与力量。(文/图:蒋艳 方芷若 杜冰冰 杨艾祺;一审:周娅子;二审:王秉义;三审:黄佳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