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风学风质量提升年】材化人访谈第四期|曹田:以初心守育人本色,用实践筑成长阶梯

发布者:孙长城发布时间:2025-10-11浏览次数:21

编者按:材化学院扎实推进教风学风质量提升年专项行动,多措并举切实加强教风学风建设,营造更加优良的教育生态。积极培育和选树典型,成立学生宣传队,对在教学科研一线兢兢业业奉献的优秀教师开展宣传报道,让学生亲身体会他们在课堂课外的奋斗与坚守,也激励更多教师见贤思齐,以创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引领良好教风,为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贡献重要力量。

曹田,工学博士,特种电线电缆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安徽建筑大学分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为高分子加工。从郑州轻工业学院本科毕业,到企业一线深耕,再到高校讲台教书育人、攻读博士学位,曹田以数十年的坚守与奋斗,践行“平等、互信、重实践”的育人理念,成为照亮学生成长征程的“引路人”。

从企业到校园:初心如磐,逐梦育人

1996年,刚走出郑州轻工业学院校门的曹老师入职了合肥荣事达洗衣机有限公司。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与勤恳务实的工作态度,他在生产一线快速成长,最终晋升为车间主任,积累了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

然而,工作中频繁遭遇的技术瓶颈,让曹老师清醒地意识到知识储备的不足。想在技术领域持续突破,更想将自己的实践经验传递给更多人,他萌生了重返校园深造、转型教育领域的念头。比起在车间指导工人操作,他更渴望站在高校讲台,用系统的知识与实践经验,助力年轻人成长。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曹老师白天坚守岗位,夜晚潜心学习。工作间隙,他见缝插针背诵英语单词;下班后,当别人享受休闲时光时,他却沉浸在专业书籍的世界里,日复一日钻研理论知识。2003 年,他终于成功考取研究生,三年后又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入职安徽建筑工业学院(现安徽建筑大学),正式告别企业车间,踏上高校讲台,开启了梦寐以求的育人新征程。

以心换心:构建平等互信的师生桥梁

平等、互信、互尊,是师生关系的核心。” 这是曹老师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始终坚守的理念。他深知,信息时代的大学生个性鲜明、思维活跃,面对学生,他始终放下“权威”姿态,以平等的身份沟通交流,用信任为学生搭建自主成长的空间。

如果学生毕业前没能超越老师,那便是老师的失职。” 这是曹老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更是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在指导学生时,他从不会直接给出问题答案,而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尝试;即便学生在实践中犯错,他也会先肯定其探索精神,再耐心与学生一同分析问题、总结经验,让学生在试错中成长。

曹老师分享了两段难忘的师生往事。大学期间,曾因意外烫伤仍坚持带伤上课,他的仪器分析老师不仅在课堂上公开表扬他的毅力,还在课程成绩中给予肯定这份尊重,让他至今铭记。如今身为教师,他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时,始终保持严格要求:从选题方向到实验细节,每一个环节都与学生反复打磨。曾有一名学生在他的指导下,最终交出了出色的毕业设计,获评“优秀毕业论文”多年来,这名学生每逢节假日都会向他发来问候,这份跨越时光的牵挂,正是学生对他用心育人的最好回馈。

聚焦实践:让实验成为能力成长的孵化器

在教学工作中,曹老师格外重视学生动手能力与实践思维的培养。他发现不少学生存在“重理论、轻实验”的倾向,将实验课简单等同于“完成任务”。因此,每届学生首次进入实验室前,他都会着重强调:“实验的意义绝非为了做实验而做实验,而是要在操作中掌握动手技能,在探索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思路。

曹老师常对学生说:“大学期间做过的具体实验,或许未来工作中未必能用得上,但实验过程中锻炼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实验室赋予大家最宝贵的财富。”在实验教学中,他从不局限于“按步骤操作”的传统模式,而是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疑问、尝试不同方案从实验方案的优化,到突发问题的应对,他都会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让实验室真正成为学生能力成长的“孵化器”。

从企业骨干到大学良师,曹老师用自己的成长经历诠释“坚持”的意义,用育人实践践行“师者”的担当。他用心倾听学生心声,悉心指导学生实践,温暖而坚定陪伴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指引他们朝着更远的目标前行。

(作者:李义萍 付新宇 朱邦定 张铭晨 张俊杰指导教师:李碧虹;一审:李刚;二审:何世明;三审:孙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