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材化学院扎实推进教风学风质量提升年专项行动,多措并举切实加强教风学风建设,营造更加优良的教育生态。积极培育和选树典型,成立学生宣传队,对在教学科研一线兢兢业业奉献的优秀教师开展宣传报道,让学生亲身体会他们在课堂课外的奋斗与坚守,也激励更多教师见贤思齐,以创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引领良好教风,为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贡献重要力量。
王献彪,工学博士,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安徽省特支计划创新领军人才、安徽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安徽省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委员、安徽建筑大学易海人才杰出学者。任合肥市化工学会副秘书长,《Rare Metals》、《铜业工程》杂志青年编委。
教育初心:以爱为基,点亮人生
谈及教育事业的初衷,老师眼中满是热忱:“教育最动人之处,在于能成为学生命运转变的引路人。每次和学生深度交流,见证他们突破困境、明晰方向,那种成就感是无法用言语衡量的。”在王老师看来,教师不仅是知识传递者,更是学生逐梦途中的陪伴者,“帮助学生跨越学习与生活的难关,看着他们从迷茫走向坚定,实现自我成长,这和我的性格也高度契合,让我坚信自己走在热爱的道路上”。
价值传递:筑牢根基,启迪思想
在教学中,老师尤为重视核心价值观的传递。针对材料学这类理工科专业,他强调:“扎实的物理、化学知识是学科发展的基石,就像盖房子,地基不稳,难成高楼。”同时,他积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别盲目跟风热门方向,要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有价值的目标,多阅读、多探索,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面对“天坑专业”等外界标签,他引导学生换角度思考学科价值:“每个学科都有其社会意义,材料学在科技进步、产业升级中有着关键作用,要看到其长期价值,坚守热爱”。
科研育人:扎根需求,探索创新
指导学生科研时,老师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科研不只是在实验室,要扎根基础研究,也要瞄准企业、社会需求。”他鼓励学生从社会需要出发,“先调研文献,了解前人成果,再找新突破口,这样的创新才更有价值”。在他的指导下,学生们带着问题做科研,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新,让科研成果真正“落地” 。提及印象深刻的学生,老师笑着分享:“有在深圳大学继续深耕学术的,也有在皖维集团等企业做出成绩的校友。他们反馈说,母校的教育为他们筑牢了发展根基,这让我特别欣慰,也说明我们传递的教育理念,真的能陪伴学生走得更远。”这些学生的成长故事,成为教育理念最好的“成绩单”。
未来规划:科研反哺,激发兴趣
展望未来教学,老师已有清晰计划:“要把科研成果融入本科教学,让学生直观看到材料对社会的贡献,明白所学知识的价值。还要多引入案例教学,增强课程实用性,缓解学生就业、考研焦虑,让他们真心爱上学习,主动探索知识海洋。”
教育是一场漫长的接力,王献彪老师以初心为起点,用实践诠释育人使命,在传授知识、塑造灵魂的路上稳步前行。相信在无数这样的教育工作者努力下,会有更多学生逐光而行,绽放属于自己的精彩,而教育的火种,也将在传承中愈发炽热,照亮更多人的成长之路。(作者:隋祉含 侯思雨 杨雨洋 张嘉钰 李赟;指导教师:李碧虹;一审:李刚;二审:何世明;三审:孙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