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为笔,绘就莎车文明与振兴新篇
当昆仑山脉的雪光漫过帕米尔高原的轮廓,当叶尔羌河的清波拂过莎车老城的砖缝,这片被时光浸润的土地便有了最生动的模样。这里是新疆喀什——丝绸古道上的文明十字路口,艾德莱斯绸的流光与十二木卡姆的旋律交织成流动的史诗;这里是莎车——"西域第一大城"的古韵犹存,百年巴扎的喧嚣里藏着瓜果的甜香,非遗工坊的织机声中跃动着传承的温度。从沙漠边缘守望风沙的胡杨,到绿洲深处翻滚的麦浪,每一寸土地都在诉说着西域的壮阔与温柔。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始终闪耀。作为即将奔赴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的西部计划志愿者,同时也是2025届物联网专业毕业生,校园时光不仅培育了我"心怀家国"的赤诚情怀,更锤炼了"科技赋能"的专业素养。如今踏上征程,我将始终铭记"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以物联网专业所长助力乡村探索数字化发展新路径,让志愿精神融入血脉——在乡村振兴的田野间丈量责任,在西部边疆的服务一线锤炼本领。近年来,从乡村振兴的田间地头到文化润疆的基层前沿,无数青年用脚步丈量责任,以青春诠释担当:在莎车的课堂上传授知识,用所学助力当地产业升级,用真诚服务温暖群众,以实干担当传递希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青年要自找苦吃",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把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业,正是当代青年最动人的成长注脚。这里没有都市的霓虹闪烁,却有星空下的赤诚相拥;没有捷径可寻,却有实实在在的收获——那是被需要的价值,是与这片土地共同成长的厚重。
在莎车,正上演着文明与青春的双向奔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谢依特小学志愿者的回信中寄语"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这不仅是对戍边支教者的殷切期许,更是新时代青年的行动指南。在莎车,这样的青春故事正在不断续写:中国农业大学的盖彦吉老师在三中课堂上,用听写本里的"特殊待遇"点燃维吾尔族少年阿布都比拉力的求学梦想;哈工大研支团的周宇航在机器人实验室里,让乡镇孩子触摸到人工智能的未来;付歆媛从山东奔赴莎车,从语言不通的"异乡人"成长为用镜头记录边疆变迁的"代言人"。他们的身影,与西部计划实施22年来54万志愿者的足迹交相辉映,在莎车这片土地上书写着"小我融入大我"的壮丽篇章。
我期待着以青春为笔,在喀什的画卷上添上属于我的色彩。我从不担心专业无用武之地——物联网知识可以点亮这里乡村的数字化未来,比如搭建农产品溯源系统,让莎车的瓜果香飘更远;比如优化乡村安防网络,让村寨的夜晚更安宁。我也不畏惧前路漫漫,相信会有热情的同胞递上一杯热茶,会有并肩奋斗的伙伴共赴山海。当我的足迹印在莎车的街巷,当我的汗水汇入叶尔羌河的支流,我想我会真正明白:所谓远方,不过是梦想开始的地方。这个夏天,我要与西域相约,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让这段时光,成为我生命中最璀璨的勋章。